北京皮肤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8.html

作者:缪青、金文婷、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潘珏

一、病史简介

男性,17岁,江苏人,-10-19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2周余。

现病史:

-10-02患者受凉后出现乏力、腰部肌肉酸痛、自觉发热(未测体温)等不适症状,偶有咳嗽,痰不易咳出,否认寒战、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自行口服感冒灵颗粒。

10-06发热持续不缓解,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7.98X/L,N16.7%,L78.2%;CRP14.46mg/L,PCT0.17ng/mL;尿常规:蛋白1+;D-D10.07mg/L;EBVIgM+;血培养阴性,心超未见瓣膜赘生物。外院予头孢尼西1givgttqd+阿昔洛韦mlivgttq8h共治疗8天,效果不佳,发热无明显改善,体温最高至39℃。10-15医院,开始觉咽部疼痛明显,当地查体见扁桃体肿大伴脓点,拟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治疗。为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10-19收入院。

既往史:否认结核病史。

二、入院检查(-10-19)

T38.8℃,P次/分,R24次/分,BP/83mmHg;

神清,气平;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扁桃体II度肿大,有脓点,全身未及明显淋巴结。

血常规:WBC9.06X/L,N27%,L33%,EOS0%;Hbg/L;PLTX/L;异形淋巴细胞35%。

炎症标志物:hs-CRP42.9mg/L;ESR12mm/H;PCT0.08ng/mL。

尿常规:PRO(+),酮体+,尿胆原+,WBC及隐血阴性;粪常规+OB:阴性。

肝肾功能、出凝血及肿瘤标志物:ALT86U/L;AST48U/L,余无殊。

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IgM4.09g/L;IgEIU/mL。

细胞免疫检查:B淋巴细胞CD.2%;T淋巴细胞CD.1%;Th淋巴细胞CD49.6%;Ts淋巴细胞CD.9%;CD4/CD8:0.1。

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自身抗体:ANA(-),ANCA(-),抗GBM抗体阴性;抗CCP抗体阴性。

抗O:U/mL

血培养:阴性。

T-SPOT.TBA/B:0/0。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青少年男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伴咽痛,体检发现扁桃体II度肿大,有脓点;血常规见白细胞正常范围,中性粒降低,并见35%异型淋巴细胞,CRP稍增高,肝酶偏高,彩超示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常规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无明显下降。考虑发热待查,可能原因如下: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该患者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表面可见脓点,链球菌引起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不除外,且不排除原位病灶太大导致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但此病通常血白细胞及炎症标志物明显升高,很少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及脾肿大,因此该诊断不完全成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患者为青少年,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脾肿大,扁桃体可及脓点,实验室检查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20%、肝酶增高,EBVIgM阳性。该疾病表现需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不除外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类似综合症,需根据EBV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明确。

CMV病毒感染:CMV感染可导致类似EBV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但症状多数较轻,咽炎不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CMV核酸及抗体检测以鉴别明确。

淋巴瘤:该患者发热伴淋巴结脾大,淋巴瘤不除外。需要持续监测体温、指标变化及治疗反应,必要时完善PET/CT及骨穿等明确诊断。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10-20EBV-DNA及EBV-IgA/IgM阳性;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伐昔洛韦0.9gtidpo抗病毒治疗,辅以保肝、漱口/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

-10-23血mNGS:检出EBV核酸序列22条。

-10-23腹部及全身淋巴结彩超:脾肿大;左肾结石;双侧腹股沟区见数枚低回声区,右侧最大17mm×6mm,左侧最大21mm×4mm。

-10-26随访血常规:WBC4.51×/L,N25%,L57%,异型淋巴细胞比例8%;炎症标志物:CRP6.8mg/L,ESR12mm/H,PCT0.06ng/ml;ALT/AST84/57U/L;较入院时明显好转。体温平,咽痛较前好转,无不适,予以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病毒治疗2周左右。

出院后随访

-11-16外院复查WBC:3.91x/L,N43%,L46.5%,未见异型淋巴细胞,CRP1.11mg/L,ALT/AST21/26U/L,未复查EBV-DNA及抗体。全身彩超,颈部及腹股沟正常淋巴结,最大12mmx4mm,肝脾无肿大。11-16复查后停药,目前生活学习如常。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诊断依据:

患者青少年男性,急性起病,发热伴咽痛;体检发现扁桃体II度肿大,有脓点,抗菌治疗无效。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比例35%,肝酶异常,彩超示全身多发(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及脾肿大,外周血EBV抗体及核酸均阳性;予以伐昔洛韦及支持治疗后,发热好转,扁桃体较前好转,异型淋巴细胞、肝酶降至正常,脾肿大恢复,故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本例非常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在成人发热待查诊治中经常被漏诊。此例发热合并扁桃体肿大伴化脓,在外院被诊断为细菌性扁桃体炎,予以抗菌药物使用,并拟开刀治疗。所谓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者中有部分为IM,需要临床医生注意鉴别,医院无法常规检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EBV病毒,给诊断带来难度,需要根据抗O、血白细胞计数、抗感染治疗后反应等综合判断,谨慎的诊断能够有效避免抗菌药物的乱用及滥用,甚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IM发病高峰年龄在15-24岁之间,典型特征包括发热、咽炎、乏力及淋巴结肿大。其它发现包括脾肿大、鄂部瘀斑。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绝对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以及转氨酶水平升高。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推荐使用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同时补液及营养支持,充分休息。核苷酸类似物作为急性EB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能短期抑制口腔排出病毒,但尚无显著临床获益。绝大多数患者能顺利恢复,并产生持久免疫力。该患者临床特征符合典型的IM,在支持治疗的同时,予以伐昔洛韦缩短口腔排毒,具有感控意义。

该患者起病时有脾肿大,脾肿大见于50-60%的IM患者,需嘱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或撞击引起脾破裂。自发或外伤性脾破裂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0.1-0.2%,临床医生需牢记,脾破裂最有可能发生在症状出现后2-21天,首选为支持治疗,部分患者需要切蜱。通常脾脏在第3周开始回缩,4周后脾破裂发生较为罕见,可恢复运动。

该患者病程中出现扁桃体II度肿大伴脓点形成,需密切监测扁桃体变化情况,及时处理。扁桃体周围脓肿或继发于软腭及扁桃体水肿的气道阻塞是IM的罕见并发症。对于即将发生气道梗阻的患者,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请耳鼻喉科会诊,临床症状缓解后激素及时减量。

该患者细胞免疫检查示CD4/CD8比例明显降低,符合此疾病的宿主免疫特点。症状发作后1-3周内,外周血中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活化的(HLA-DR+)CD8+T细胞,疾病的严重程度与CD8+淋巴细胞增多量及血液中EBV载量有关。但是尽管有这些控制初始感染的免疫应答,EBV仍有部分成为终身感染,形成潜伏期伴口腔排出EBV且周期性再激活,另外,细胞免疫应答不足可能导致EBV感染控制不佳或产生EBV诱导的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BartlettA,WilliamsR,HiltonM,etal.Splenicruptureininfectiousmononucleosis:Asystematicreviewofpublishedcasereports.Injury;47:.

[2]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s.In:RedBook,31,KimberlinDW,BradyMT,JacksonMA,LongSS(Eds),.p...

[3]HenryHBalfourJr1,OludareAOdumade,DavidOSchmelingetal.Behavioral,virologic,andimmunologicfactorsassociatedwithacquisitionandseverityofprimary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inuniversitystudents.JInfectDis.Jan1;(1):80-8.

医院感染病科

高级专家、普通和专病门诊时间

高级专家门诊(东院区:斜土路号)胡必杰教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潘珏主任医师: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感染病科普通门诊(西院区:医学院路号)周一至周六全天肺外结核专病门诊(西院区:医学院路号)周一、周三、周五下午真菌感染专病门诊(西院区:医学院路号)周一、四上午淋巴结肿大专病门诊(西院区:医学院路号)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医学美容感染专病门诊(西院区:医学院路号)

?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中山感染探案系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fl/12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