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对人体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有的时候,炎症尤其是过度的炎症反应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的分类:

(一)按病程分类:1.超急性炎症:如青霉素过敏、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炎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扁桃体炎。3.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盂肾炎。4.亚急性炎症:如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二)按炎症局部基本病变分:1.渗出性炎症:⑴浆液性炎症;⑵纤维蛋白性炎症;⑶化脓性炎症;⑷出血性炎症。2.变质性炎症。3.增生性炎症:⑴一般慢性炎症;⑵肉芽肿性炎症;⑶炎性息肉、炎性假瘤。

(三)按形态学分类:1.浆液性炎症:主要成分为血清,急性炎症早期。2.纤维素性炎症: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3.化脓性炎症:渗出、组织坏死、脓液。

(四)根据炎症的性质分:1.感染性(特异性)炎症: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如: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大叶性肺炎、细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乙型脑炎等。2.免疫性(非特异性)炎症: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治疗炎症的药物分类:1.非特异性抗炎药:①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②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2.特异性抗炎药(抗感染类)。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指一类不含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的药物。

从最早人工合成乙酰水杨酸以来,历经年,现已发展到结构不同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其中如大家熟知的吡唑啉酮类的保泰松,吲哚乙酸类的消炎痛、舒林酸和阿西美辛,昔康类的炎痛喜康、美洛昔康,丙酸类的布洛芬和萘普生,苯乙酸类的双氯芬酸及近年在国内上市的非酸性NSAID萘丁美酮,磺酰苯胺类的尼美舒利和长半衰期药物恶丙嗪等。

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众多剂型纷纷出台,如:肠衣片、缓释剂、栓剂、肠溶微粒胶囊及外用霜剂和乳胶剂等。根据药物半衰期不同有短效、中效和长效药物。近年来NSAID的迅速发展,使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1.按化学分类:

①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二氟尼柳、水杨酸酯等;

②苯胺类:非那西丁、贝诺醋、尼美舒利等;③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依托考昔等;

④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克洛酸等;

⑤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蔡普生、非诺洛芬等;

⑥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等;

⑦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经基保泰松等;

⑧昔康类:毗罗昔康、替诺昔康、美洛昔康等;

⑨昔布类: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⑩其他类:蔡丁美酮等。

2.按功能分类:

①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双氯芬酸等;

②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

③高度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3.发展历程:

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

年:合成了水杨酸。

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年:根据炎性介质5-羟色胺的结构进行改造,合成出了吲哚美辛,该药的抗炎活性是可的松的5倍。

年:John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

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

4.药理作用:

⑴.解热作用:

特点: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者无影响(与氯丙嗉不同)。

机理:抑制PG合成。(PG是致热物质)。

⑵.镇痛作用:

中等度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等,对剧痛及平滑肌绞痛无效。

机理:抑制PG合成。

⑶.抗炎作用:

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G合成达到抗炎作用。只能抑制炎症反应,不能病因治疗。

机理:抑制PG合成。

⑷.抗血小板作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效果最好。

机理:抑制血栓素合成酶活性,阻止由前列腺素H2产生血栓素A2(TXA2)。

⒌临床应用:

⑴风湿性疾病和慢性炎性关节炎 尽管病因不同因具有共同的关节疼痛和/或肿胀,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选用NSAID以较快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儿童关节炎(如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及继发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关节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白塞病等。

⑵非风湿疾病 各种局灶性和全身性感染或炎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肿胀和疼痛,在对原发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并用某种NSAID可促进病情改善和缩短病程。临床上常见的如:扁桃体炎、牙龈炎、牙周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

⑶软组织风湿症 根据报告,每10人中有1人出现软组织风湿症。其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疼痛、无力、发僵、限局性肿胀和活动受限制等,有的可长期持续。这类疾病中常见的如:肩周炎、网球肘、颈肩臂综合征,腰肌劳损、肌纤维组织炎、肌腱炎、腱鞘滑囊炎和腱鞘囊肿等。

⑷痛性疾病 NSAID因兼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用,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手术后发热和疼痛,癌性疼痛和/或发热、神经性疼痛等。

⑸痛经 妇女月经期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局部充血和疼痛。NSAID可通过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合成迅速发挥止痛作用。

⑹运动性损伤 如:专业或非专业运动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等)拉伤、扭伤、挫伤和撕裂伤等。

⑺预防血管栓塞性疾病 NSAID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形成,目前已较多使用小剂量(75-mg/d)阿司匹林、预防心和脑血管疾病患者闭塞性病变,经大量患者验证,长期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6.不良反应:

⑴胃肠道损害 是NSAID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美国有万骨关节炎病人长期服用NSAID,每年由NSAID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人数约占2%~3%,每年死于胃损害并发症者有~人,仅用于治疗胃损害及并发症的费用达39亿美元。英国每年约有名NSAID引起的胃损害病人合并溃疡出血,其死亡率达10%。

国内NSAID使用同样十分广泛,再加上滥用现象较为严重,胃肠道损害发生率居高不下。NSAID中的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甲灭酸、吡罗昔康等都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粘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穿孔。不能耐受NSAID或大剂量使用NSAID者、年老、有胃肠出血史、溃疡史,或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血药均是造成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

⑵肾损害 NSAID引起肾损害的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及水钠潴留、高血钾等,其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所有能引起肾功能不全药物的37%。

布洛芬、萘普生可致肾病综合征,酮洛芬可致膜性肾病,吲哚美辛可致肾衰和水肿。引起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有:大剂量长期使用NSAID或复方NSAID,年老伴心、肾、肝等并发症、使用利尿剂者。

⑶肝损害 大多数NSAID均可导致肝损害,如长期大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严重肝脏损害,尤以肝坏死多见;大剂量使用保泰松可致肝损害,产生黄疸、肝炎;特异质病人使用水杨酸类可致肝损害。

⑷其他不良反应 多数NSAID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

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对氨基水杨酸可致粒细胞减少;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美洛昔康、非那西丁等可引起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等皮肤损害;多数NSAID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视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布洛芬、苏林酸偶可致无菌性脑膜炎。

7.使用原则:

⑴剂量个体化。应明确即使按体重给药,仍可因个体差异而使血中药物浓度各不相同。应结合临床对不同病人选择不同剂量。老年人宜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⑵中、小剂量NSAID有退热止痛作用,而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

⑶通常选用一种NSAID,在足量使用2~3周后无效,则更换另一种,待有效后再逐渐减量。

⑷不推荐同时使用两种NSAID,因为疗效不增加,而副作用增加。

⑸在选用一系列NSAID后,如未出现有突出疗效,可选用便宜和安全的药物。

⑹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存在时,应加用预防溃疡病的药物,或者选择胃肠道安全性高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西乐葆)。

⑺具有一种肾脏危险因素时,选用合适的NSAID(如舒林酸),有两种以上肾脏危险因素时,避免使用NSAID。

⑻用NSAID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NSAID药效;应用抗凝剂时,避免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与洋地黄合用时,应注意防止洋地黄中毒。

回复“炎症与抗炎1”浏览“炎症与抗炎:1.非甾体类抗炎药”。

回复“炎症与抗炎2”浏览“炎症与抗炎:2.甾体类抗炎药”。

回复“炎症与抗炎3”浏览“炎症与抗炎:3.抗感染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fl/143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