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分:羌活60克独活60克芒硝克
制作方法:三味药共为细末,开水冲开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疮出血,痔核肿胀疼痛。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腎、膀胱经。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等病症的治疗;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2、成分:黄柏15克大黄12克丹皮15克芒硝50克制作方法:五味药共为细末,用纱布包裹,加毫升水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肛门脓肿,痔核肿胀疼痛。
黄柏味苦,性寒。腎、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
3、成分:荔枝草80克(其味臭,产于晋南,仲夏采集,全草入药)五倍子18克生甘草30克制作方法:五味药共为细末,用纱布包裹先取前两味药加水煎煮,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随后取甘草加水煎煮再次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核肿胀疼痛。
荔枝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腎炎水肿、痈肿;外治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荔枝草又名蛤蟆草,癞蛤蟆草,雪见草,入药用选取冬季或是春季嫩草,药效更好。夏季荔枝草生苔没则药效大打折扣,故选取冬春季没生苔干的嫩草入药。
4、成分:翻白草30克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肛门周围肿痛,瘙痒。
翻白草全草皆可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可治疗痢疾、腹泻、白带、疟疾、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5、成分: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除湿消肿。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性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沥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6、成分:浮萍克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浮萍带根全草入药,性寒,味辛,功能发汗透疹、清热利水,主治表邪发热、麻疹、水肿等症。入肺经。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治时行热痈,斑疹不透,风热痛疹,皮肤瘙痒,水肿,经闭,疮癣,丹毒,烫伤。
7、成分:槐花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菜苋30克
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亦可口服。
主治:清肠利湿、止血。
仙鹤草该种嫩茎叶可食,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实为野味之佳品。全草、根及冬芽入药。性味:苦涩、干。入肺、肝、脾经。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痢、解毒、杀虫、益气强心的功能。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胃肠炎、阴道滴虫、劳伤无力、闪挫腰痛,外用治痈疮。
旱莲草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消肿、强壮之功效。(草)味甘酸,性凉,入肝shen二经,无毒。滋补肝腎、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鼻出血,咳血,肠出血,尿血,痔疮出血,血崩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
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胡麻仁甘,平。入肺、脾、肝、腎经。润燥滑肠,滋养肝腎。用于津枯血燥、大便秘结,病后体虚、眩晕乏力等症。
勒菜苋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痈。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等。
8、成分:南瓜子克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连熏数天可愈。
主治:内痔。
9、成分:鲜枸杞根(地骨皮)适量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疗效神奇。
主治:痔疮。
10、成分:韭菜或韭菜根克制作方法:洗净,切成5厘米左右小段,加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散瘀解毒,根治痔疮。
韭菜叶、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种子等可入药,具有补腎,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在中医里,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温中行气;散瘀;解毒。主腎虚阳痿;里寒腹痛;噎膈反胃;胸痹疼痛;衄血;吐血;尿血;痢疾;痔疮;痈疮肿毒;漆疮;跌打损伤。补腎温阳:韭菜性温,味辛,但无壮阳成份。益肝健胃:含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行气理血:韭菜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润肠通便:含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11、成分:无花果叶50克制作方法:洗净,加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连续一周即愈。
主治:消炎散肿止痛,用于外痔肿痛。
无花果叶具有清湿热,解疮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疼痛,瘰疬。
12、成分:鱼腥草90克制作方法:加毫升水煮沸10分钟,滤出药液分三次口服,再加水毫升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主治:嵌顿内痔,炎性外痔,肛门瘙痒等。
13、成分:明矾50克制作方法:加0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主治:解毒燥湿,止血止痒。
明矾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14、成分:香菜克制作方法:洗净,加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主治:消炎散肿止痛,用于外痔肿痛。
香菜性温,味辛,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之功效,主治麻疹初期透出不畅、食物积滞、胃口不开、脱肛等病症。
芫荽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开胃醒脾,调和中焦;芫荽提取具有显着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15、成分:马齿苋克米醋适量制作方法:洗净,加毫升米醋煮沸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次,3日一个疗程。
主治:消肿止痛止血,用于外痔出血。
马齿苋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肺热咳嗽,shen炎,痔疮出血,痈疮肿毒。
16、成分:元明粉15克明矾15克制作方法:两味药混合均匀分成3等分,每次取一份加温水溶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主治:解毒止血,收敛燥湿,治疗痔疮出血、肿痛。
元明粉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发热腹满,常配大黄,还可用治水热互结,腹满硬痛,发热便秘者。善治咽喉肿痛,痔疮,肠痈等症。
17、成分:地骨皮60克升麻9克桃仁12克槐花60克地榆60克野菊花30克败酱草30克五倍子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毫升水煮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连续一周。
主治:定痛,止痛。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的根皮。可入药,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性寒,味甘。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槐花味苦,性平,无毒,具有清热、凉血、止血、降压的功效。对吐血、尿血、痔疮出血、风热目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淋巴结核、血管硬化、大便带血、糖尿病、视网膜炎、银屑病等有显著疗效;还可以驱虫、治咽炎。槐花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可使脆性血管恢复弹性的功能,从而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硬化。
地榆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shen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败酱草性味:性凉,味辛、苦。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入胃、大肠、肝经。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五倍子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18、成分:大青盐15克制作方法:入铁锅中炒热,放入盆中,毫升开水冲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治疗痔疮及各脏器下陷所致脱肛。
大青盐:中药名。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的结晶体。分布于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具有泻热,凉血,明目,润燥之功效。常用于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牙痛,大便秘结。
19、成分:防风15克枳壳15克薄荷15克朴硝15克黄芩30克栀子30克干莲房30克荆芥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毫升水煮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主治:对外痔伴有肛门肿痛、灼热有疗效。
黄芩: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免责声明: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下面标题,查看详细内容!①用好“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您会受益一生
②一把菜治疗29种病,你家也有却不知道
③手是健康的镜子,10种常见病,从手上就能看出来!
④发烧时,刮这里15分钟内可有效退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