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和腹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及不适。
约90%的患者出现发热,50%-75%的患者出现腹部症状。
腹部症状和体征通常局限于右上腹,可能包括疼痛、肌卫、叩击痛(轻轻叩击患者腹部引起疼痛)甚至有反跳痛。约半数的肝脓肿患者出现肝肿大、右上腹压痛或黄疸。缺乏右上腹表现并不能排除肝脓肿。
脓肿破裂是一种罕见并发症,在韩国一项纳入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其发生率为3.8%。脓肿直径6cm及合并肝硬化是脓肿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多数破裂发生在肝脏周围或破溃入胸膜腔。
可通过影像学检查(CT或超声),然后进行脓液抽吸及培养确诊。大多为多微生物感染。血清学检查是区分阿米巴性脓肿与细菌性肝脓肿的最佳方法。
治疗
包括引流和抗生素治疗。
引流
引流技术包括CT引导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置管或不置管)、外科手术引流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引流。所选方法取决于脓肿的大小和数量。
直径≤5cm的单个脓肿可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或细针抽吸。如果经皮细针抽吸时没有留置引流管,多达一半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重复细针抽吸。
对于直径5cm的单个脓肿,经皮引流优选置管引流,而不是细针抽吸。一项试验的结果支持该方法,该试验纳入了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联合经皮穿刺引流(置管引流或细针抽吸)。无论采取何种引流方式,脓肿直径≤5cm的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成功的治疗结局。然而,在脓肿直径5cm的患者中,采用置管引流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而采用细针抽吸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50%。即使是极大的脓肿(10cm)也可通过置管引流成功治疗,不过治疗失败及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新加坡的一项单中心研究纳入了44例细菌性肝脓肿直径10cm的患者,其中39例患者接受了经皮穿刺引流。在这些患者中,有25%发生了并发症,包括死于脓毒症、需要引流的胸腔积液及需重复行经皮穿刺引流。但一些研究表明,脓肿直径5cm与经皮穿刺引流失败有关。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80例肝脓肿5cm的患者,发现与经皮穿刺引流相比,手术引流的治疗失败率较低(7%vs28%),但两种方法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发热持续时间无差异。
以下情况通常首选手术引流:多发性脓肿,包裹性脓肿,脓肿黏稠的内容物堵塞引流管,基础疾病需要初步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引流7日内治疗效果不佳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多发性脓肿或包裹性脓肿可能通过经皮穿刺引流成功治疗,特别是脓肿较小及经皮易于达到时。一项回顾性研究阐述了这一点,该研究报道,在多发性脓肿(24例患者中的22例)和多房性脓肿(54例患者中的51例)患者中,采用经皮穿刺引流成功治疗,然而,在这些情况下应行手术引流还是经皮穿刺引流,难以做出一般推荐。通常应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决策,应考虑到脓肿数量、大小和是否易于达到,外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的经验,尤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共存疾病。对于有既往胆道操作史,肝脓肿(感染)与胆道相通的患者,ERCP有助于引流肝脓肿。
抗菌药物
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在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作用。治疗推荐是基于很可能的感染源,应以当地的细菌耐药模式(如已知)作为指导。在未获得脓肿革兰氏染色和培养结果前,应给予经验性广谱静脉抗生素治疗。无论最初采取何种经验性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均应在得到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时重新评估。培养获得超过一种微生物,则提示为包括厌氧菌在内的多微生物感染,即使培养未分离出厌氧菌也是如此。在这类情况下抗菌谱应继续覆盖厌氧菌。
经验性治疗:
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甲硝唑;或
β内酰胺/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或不加甲硝唑(因为甲硝唑覆盖溶组织内阿米巴,排除后可停用甲硝唑);或
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甲硝唑
替代方案包括:
氟喹诺酮+甲硝唑(因为甲硝唑覆盖溶组织内阿米巴);或
碳青霉烯类加或不加甲硝唑(因为甲硝唑覆盖溶组织内阿米巴,排除后可停用甲硝唑)
如果病人为脓毒性性休克或怀疑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留置导管或先前注射药物史),通常会加用万古霉素。另一种选择是使用头孢他林+甲硝唑。
方案推荐的理由包括基于预期抗菌活性的预期疗效以及对抗菌药物管理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jg/1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