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一、病名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1西医认识:A、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首先,看看肠系膜淋巴结。
人体,有个免疫系统,其中分为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但是,小儿的发育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的免疫生理问题,一般来讲,在12岁之前,小儿的免疫是以周围免疫系统为主: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其中淋巴结、扁桃体又是重中之重。
在临床上,我经常讲,六淫等外邪致病,必定经过两关:鼻、咽喉,若是再深入,就是腹部。也就是由表入里。
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我会肯定回单: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也无法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
B、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者便秘。
发热: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
还有,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
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
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2中医认识:A、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
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
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
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
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
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
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
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其实,西医的病理学,就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所以,中西医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面,是不谋而合的。治愈西医治疗,则是不敢苟同。
B、中医病理状态因为患儿正气不足引起外邪留滞,最后导致津血凝滞,不通则痛。
所以,本病的病理邪气就有:湿邪(严重者就是水饮)、瘀血、风寒
因为这些都是实性邪气,容易“郁而化热”,所以,此种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郁热在体内
还有,患儿的体质是不足的,所以此时小儿是虚实夹杂的状态,虚在中焦,在脾胃,在津血。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患儿郁热轻微,往往都是忽略不计,此时多是太阴病;若是热证明显,则是少阳病。
因为有津血的不足,血虚血痹,则是出现少阴病的状态。
那么,此病在三阴三阳中,则是与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相关。
其实,《伤寒论》早就言明:
例如: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这里的“时腹自痛”就是,因为寒饮导致。
更直接一点:(宋版)第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C、临证表现:
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
腹痛喜温喜按。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二、诊断依据: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
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
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
4、西医手段:腹部B超。
三、治疗对于此病治疗,西医没有什么手段,一般来讲不是抗生素就是输液,而且收效不明显。临床主张中医治疗,现在介绍一下:
1、汤
敷贴疗法:A、粗青盐、干姜、当归等份,打成粉末,炒热,外熨腹部。一天一到两次,一次15分钟。
B、用附子理中丸外敷肚脐,适用于寒证。若是热证明显(阳明病),禁用。
当然,还有外敷足心也行,涌泉穴也可以。选用的药物也可以是吴茱萸粉末,或者没有酒精成分的藿香正气口服液。
1、艾灸疗法:
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一次15分钟左右。
如果是热证(阳明病),可以用温和的灸法(就是火力不强,有温暖感就行了)
2、按摩疗法:
A、分推阴阳
B、揉腹:顺时针。大小鱼际均匀发力。
C、太极按摩:注意平时练气,若不然效果不好。还有,如果你是寒性体质,请不要给小儿做。
-END-
需预约咨询,推荐以下方式:
1、请拨打电话+-
2、或请加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jg/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