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传染病是一种潜伏期短、发病突然、传染性强、极易引起聚集性暴发的疾病,秋冬季更是发病的高峰期。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与蔓延,年10月11日,我园特邀请经验丰富的儿保所医生冯燕医生为小班家长进行《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专题讲座。

精彩的培训讲座,家长们个个聚精会神,仔细聆听,思绪涌动,培训结束后,不少家长针对此次讲座提出各种问题,冯医生细心一一解答。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其中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的一组传染性的疾病。自然界中有成千上万种微生物,但对人类疾病有重要性的微生物则仅其中的一小部分,依次为病毒、依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和真菌。由原虫和蠕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的概念

构成传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在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病原体在人体内就能生长、繁殖和适应,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人体产生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适应、代偿等反应,表现为主观上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上可以被发觉的体征时就叫传染病发作。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在人群中发生,形成一个群体现象。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水的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而言。人群的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人的免疫状态。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

病因

腮腺炎病毒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b.传播途径: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c.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黏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是疼痛加重。

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并发症

腮腺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

预防

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医院证明方可返园。对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检疫期间对患儿所在班应加强晨、午、晚检,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能接受或转出儿童。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质,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敷以金黄散减轻疼痛。

中医治疗:削热解毒,消肿散瘀。积极治疗合并症。

手、足、口病

病因

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b.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c.易感者:4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

临床表现

口痛,厌食,低热。

口腔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黏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手、足掌背部可见几个~几十个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比水痘疱疹小,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病程短,症状轻。

预防

隔离患儿2周,对患儿的鼻烟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消毒,病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治疗

对症处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防止继发感染。

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水痘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流行病学

a.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b.传播途径:可通过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

c.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

发热,在39度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

发热1~2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变为“露珠”状疱疹,大小不一,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有痒感,疱疹液开始清亮而后浑浊。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四代同堂,黏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体弱儿或应用激素、免疫抑制者病情较重,高热,疱疹布满全身,呈大疱状。继发细菌感染时易引起败血症。

预防

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

病室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

对正在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免疫。

可给易感儿接种水痘疫苗。

治疗

对症处理:退热;保持清洁,避免疱疹;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1%龙胆紫。

必要时按医嘱肌肉注射维生素B。

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按医嘱)

猩红热

病因

溶血性链球菌A组

流行病学、

a.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b.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c.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因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染。

临床表现

中到高度发热,头痛,咽部疼痛。

颈前淋巴结肿大。

发热24h出现皮疹,24h内遍布全身。

皮疹为弥漫性针尖样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指压试验阳性,有痒感;环口苍白圈;“帕氏征”阳性;杨梅舌。

并发症

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等。

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变态发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预防

隔离患儿,诊断明确者症状消失后1周解除隔离;有化脓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医院证明后方可返园。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治疗3~5天。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检疫期间暂停儿童转入托。

病后3周内注意并发症的出现。

对患儿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对易感者预防用药:大青叶、板蓝根。

治疗

对症治疗:用淡盐水漱口,高热用退热剂。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

诺如病毒

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群病毒,可感染人类而引起胃肠道的发炎;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全年均有发病,尤其以秋冬与初春等气候较为凉爽的季节最为常见。

病原学

属于人杯状病毒科

有6个基因群:感染人类的是Ⅰ、Ⅱ和Ⅳ群

流行病学

主要是粪口传播(带菌可达2~3周)

飞沫传播(通过吸入经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飞沫)

旅游者腹泻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常见潜伏期:24~48小时(范围12~72小时)

发病:缓慢或突发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每天4~8次腹泻,仅有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症状

全身症状:肌肉疼痛、身体不适、头痛、发烧38.3~38.9℃,是仅次于轮状病毒引起幼儿严重疾病的原因

症状期:12~72小时

治疗和预防

治疗:对症治疗;输液等

预防:防止食物、饮水受到污染;环境、物体表面预防性消毒;手卫生

重点:预防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严格隔离感染学生和教师,有症状的学生和教师在症状消失48小时后才能返校;用含氯(溴)消毒剂对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终末消毒;用洗手液洗手好于含乙醇手消毒剂;托幼机构发生诺如病毒后消毒方法基本同手足口病。

流感

病因

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分为甲(A)、乙(B)、丙(C)三型,以甲(A)、乙(B)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人

b.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及接触,秋冬季高发

c.易感者:普遍易感,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人。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临床表现

患者一般1~7天内会出现症状,通常为2~3天,症状一般为突然发热、咳嗽、咽炎、肌痛、头痛和全身乏力,有时还伴有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患者一般在数天后病情得到恢复,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和鼻窦炎),重症患者可能死亡。

预防措施:最有效的方式——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

a.在流感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

b.尽量避免用手接触自己的眼睛、口和鼻,勤洗手

c.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d.教会孩子打喷嚏、咳嗽时用手帕、纸巾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e.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f.提醒孩子每天少量多次喝温开水

g.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治疗

a.一般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宜营养,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

b.药物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和中医治疗(金花清感颗粒、清开灵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

流感病程呈自限性,无并发症一般5~10天可自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zz/143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