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3岁,患者于年3月4日行肛瘘手术,术后痊愈出院。4月22日,患者因“腹痛、纳差两周,发热一周”来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当时测体温37.4℃,为明确诊断,先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所见: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欠均质,肝内探及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结节,大者位于肝右叶,大小约2.4x2.2cm,边界尚清,内回声欠均质,部分结节呈“牛眼征”,CDFI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胆囊大小形态尚可,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呈不均质低回声,范围约1.9x1.5cm;于内壁探及一实性突起,大小约0.5x0.4cm,不随体位变化移动。超声表现如下所示:
肝内散在分布的低回声结节
结节内未见血流信号
胆囊声像图
胆囊壁未见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1、肝内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转移,建议进一步检查
2、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Ca
3、胆囊息肉
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后收入院治疗,于4月23日行强化CT检查。如下:
强化CT所见:
肝脏边缘光滑,各叶大小比例正常,肝实质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不大,壁略厚,未见阳性结石影。胰腺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密度,胰管无扩张。脾不大,实质密度均匀,脾周见结节影。腹腔内及腹膜后见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未见腹水征象。
提示:1、肝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瘤可能,肝脓肿不除外;
2、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
3、胆囊壁厚,提示胆囊炎;
4、副脾结节;
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RP:全程C反应蛋白:.79mg/L、白细胞计数:23.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2%、血红蛋白浓度:95g/L、血小板计数:×10^9/L;肝肾功+生化离子:总蛋白(干化学法):56.6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干化学法):62.3U/L、碱性磷酸酶(干化学法):.5U/L、白蛋白(干化学法):24.9g/L、r-谷氨酰氨基转移酶(干化学法):.6U/L;糖类抗原(CA):.90U/ml;血凝系列:凝血酶原时间:15.80秒、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58.0%、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1.41、D-二聚体:ng/mlFEU;粪便隐血:阳性;血淀粉酶、血酮体、AFP、CEA、CA未见异常。
因患者一直处于低热状态,于4月23日晚突发高热,温度最高达39℃,实验室检查提示炎性表现,遂行抗炎治疗。一周后,于5月1日行腹部MRI检查。如下:
MRI所见:肝内见多发类圆形、团簇状长T1长T2信号灶,信号不均匀,中心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DWI中心区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呈周围环形强化,部分呈分支样强化,局部胆管扩张、壁厚,病灶边缘模糊。门脉右支显示欠清。胆囊小、壁厚。胰腺未见异常信号,胰管无扩张。脾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内侧见小结节,长径约0.7cm,信号及强化方式与脾一致。腹腔见少量积液,腹腔及腹膜后见多发略大淋巴结。腹部皮下见片状T2压脂后高信号。所扫及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提示:1、肝内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建议治疗后复查;
2、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略大;
3、腹腔少量积液;
4、副脾结节;
5、腹壁皮下软组织水肿;
6、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经抗炎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体温下降,MRI提示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遂继续抗炎治疗,并于5月10日复查超声。如下:
继续治疗一周后,5月17日复查超声。如下:
复查超声后,提示好转,行抗炎治疗一周后出院。
出院诊断:1、肝脓肿
2、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并胆囊炎
3、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
出院一周后,于5月31日复查超声。如下:
患者主要诊断:肝脓肿
肝脓肿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类。
(1)细菌性肝脓肿:体温高,多为弛张热,伴有出汗,呈消耗面容。
(2)阿米巴性肝脓肿:发病较慢,表现低热、周身不适、消化不良、消瘦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患者常有痢疾史,或可检出和(或)培养出阿米巴原虫或痢疾杆菌。
超声表现:
早期:肝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或高回声团块,边缘模糊;CDFI显示内部有点状或条状搏动性彩色血流,RI≤0.55。
形成期:肝实质内显示囊性肿块,脓肿区坏死液化;当液化范围扩大时,脓肿壁增厚、回声增强。
吸收期:脓肿内部回声明显减小或消失,代之以斑片状、条索状高回声。
慢性期:壁显著增厚,呈环状增强回声,有时伴钙化。
其他特征:
1.肝脏肿大或变形
2.脓肿周围管状结构受压移位
3.感染来自胆道系统者,可以检出胆道阻塞和感染的声像图
鉴别诊断:
1.肝转移癌:
超声表现:
(1)肝内高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常多发
(2)牛眼症或声晕样声像图
(3)可有钙化、囊变、囊实性结节,多发弱回声结节中心出现点状强回声。
CT表现:
(1)病灶小而多是其特征性表现
(2)大多数转移灶为圆形
(3)多为低密度,3%有钙化
(4)小病灶边缘清晰,大病灶边缘模糊
(5)较小的病灶可有囊变,是肝转移癌的特征之一,有时转移灶可为囊性
(6)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增强,程度不一
MRI表现:可见边缘清楚的“靶环征”,“亮环征”或“晕征”
实验室检查:
(1)95%的患者AFP(-)
(2)50%以上的患者g-GT升高,ALP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
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管急性梗阻和化脓性感染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肝内胆管结石,其次是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肿瘤等。
超声表现:可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强回声光团、胆管扩张、肝内液性暗区
CT表现:90%均分布于肝叶周边部位,多呈散在、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房、簇状,不规则少见。增强扫描脓肿壁不同程度增强伴周边低密度环形水肿带,可见胆管扩张、结石、胆管积气、术后狭窄等。
病例反思
此患者首诊时超声表现为肝内散在分布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周边由于肝实质水肿形成声晕,有典型的“靶环征”现象,与转移性肝癌的“牛眼征”相似,且转移性肝癌可能首先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低热,早期可以为囊性结节,其余的辅助检查均无,造成首次超声检查出现误诊的情况。临床科室根据患者收住院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强化CT等综合分析后考虑肝脓肿,并进行积极的抗炎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最终明确诊断。此病例提示我们超声检查时很可能会遇到同图不同病的情况,要扩展自己的诊断思路,充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为临床大夫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郭万学.超声医学(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原创作者
吴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腹部、妇科、产科、儿科、甲状腺及乳腺等部位的常见多发病及各种疑难病例的超声诊断,近年来尤其着重于对儿童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研究,临床经验丰富。
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超声科
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超声科,现有超声医师25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2人,其中博士3人,博士在读5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科室开展业务涵盖了腹部、妇产、小器官、肌骨神经、盆底、介入及新生儿肺脏、颅脑、髋关节超声检查等业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