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脓肿是一种少见病,因为脾脏是血液中微生物的高选过滤器和吞噬活动中心,具有抵抗局部感染的免疫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生感染。
在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晚期肿瘤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和免疫系统缺陷的患者中则相对多见。
在临床上,脾脓肿主要分为三类:转移性脾脓肿、脾脏外伤和梗死引起的脓肿、邻近器官化脓性感染直接侵袭脾脏所致的脾脓肿。
而脾脓肿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多为亚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左侧胸膜、上腹部或下胸部疼痛、并放射至左肩,左上腹常有触痛,可有腹膜刺激征。
体检可触及脾肿大(如图1),在横截面可看到充满脓液的囊状结构。极少数患者可闻及脾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增多。
图1:脾肿大,在横截面存在充满脓液(箭头)的囊状结构。
因此,在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后,如果病人有左季肋部疼痛、触痛,左肩有放射痛以及左侧膈肌运动受限、脾脏阴影增大等表现,我们就要怀疑脾脓肿的可能。
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讲讲脾脓肿的超声表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脾脏肿大,脾内有异常回声,实质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回声增强或减低区,壁较厚,内缘不规则,其内回声不均匀。
▲随着病情进展,病灶内坏死液化,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其内可见散在的小点状及斑片状高回声,随体位改变而浮动。
脓肿壁厚,可见后方回声增强。合并产气杆菌感染时,病灶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
当病灶介于脾被膜与实质之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被膜下脓肿(图2)。
▲对脾脏进行造影,可见脓肿周围环状增强,脓肿内部的分隔也可见增强,但其内部的坏死、液化部分无增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脾脓肿在CT下的表现:
在早期,脾脓肿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匀。
发生液化坏死后,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如图3)。
图3:CT平扫脾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如图4)。
当脓肿多发而又较小的时候,则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的低密度灶。
图4: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稍强化,中心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最后,我们来讲讲脾脓肿的治疗。脾脓肿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与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应用广谱、高效、敏感的抗生素以及全身支持治疗。
一般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联合用药,同时,应注意真菌感染的问题。
如有细菌学培养结果,就要及时调整用药。
对于手术治疗,如条件许可,可行脾脏切除术,但如果脾脏周围致密粘连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切除难度比较大,可以考虑脓肿切开引流。
脾脓肿的预后较差,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脾脓肿的治愈率有所提高,若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降至7%以下。
因此,我们要掌握脾脓肿的超声表现,尽早诊断出脾脓肿,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进行治疗,提供脾脓肿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又到了总结的时间了。
在今天的课程里,我们学习了脾脓肿的超声诊断。
在超声下,可见脾脏肿大,脾实质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回声增强或减低区,回声不均匀,壁较厚,内缘不规则;随着病情进展,病灶内坏死液化,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小点状及斑片状高回声,随体位改变而浮动,可见后方回声增强。
合并产气杆菌感染时,病灶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
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相应的临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我们就能明确的下脾脓肿这个诊断了。
◆◆◆◆◆
看完文章,意犹未尽?经典医课请扫码查看,更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