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图》是清代画家聂璜绘制的海中各种“海鲜”图鉴,其中描绘了多种海中动植物,聂璜还给每张图作了文字说明并附赞一首。现存共四卷,三卷藏于北京故宫,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笔记》是昆虫学硕士、万粉丝微博“博物杂志”博主张辰亮对《海错图》的解读笔记。张辰亮从《海错图》中选出30种生物(实际为32种),运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考证为今天的什么生物。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读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则始于喜、继而妒、踵之忧、终于悲。一册览毕,心情起伏。

张辰亮和他的《海错图笔记》,人似乎胖了不少

先说张辰亮,知乎上对他的介绍颇有意思,说他在《博物》杂志实习时,凭借年会上一段双节棍表演被破格录取,可知文博武卫双全矣。而看他在《海错图笔记》中的序言,自述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由此可见年既长而不衰,后读硕士所选专业、工作所选职业皆与儿时兴趣相关,日后把兴趣做成事业或不可限量。

《海错图》本身绘图优美、书法秀丽,配上张辰亮的现代文图解读相得益章。该书装帧设计采用硬面布封、裸脊锁线,可度平摊桌面阅读,实在是美的享受。

当读完《海错图笔记》后,不禁对张辰亮有丝丝妒意。从序中可知,此书创作的种子萌发于尚为中学生的张辰亮在故宫初见《海错图》之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感觉体内一个暗埋的兴趣点发光了”。随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历大学、研究生、入职工作阶段,少年时的兴趣“注定”会催生这部笔记。

当学识与外部条件具备后,真正的考证创作时间实际只有一年半。这一年中,张辰亮奔波于中国天南地北沿海地区、徜徉于日本泰国;沿途有北京的植物学者、丹东的电台主持人、杭州的鱼类学者、厦门的“海鲜大叔”、上海的贝类学者……提供野外考察协助和知识支持,还有他的老婆旅游时陪逛海鲜市场,各路好友提供照片……就这样一路呼朋携侣、一路品尝海鲜、一路旅游观光,最后出了这本网红图书。你说读来怎不令人嫉妒?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哪怕为你创造那么好的条件,也写不出这本《海错图笔记》来。至于野外考察跋山涉水之辛劳,更是非持恒之兴趣无以变苦为乐,所以于局外人看来,在此书中唯见考证带来“破案一样”的过瘾与成就感,过程中的辛苦是只字未见。

《海错图笔记》的撰写体例一如张辰亮在微博上的一则名词解释“能好怎”——概括了中国特色的“博物逻辑”:这东西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兹简略记述于下(按《海错图》中“古名”——张辰亮考证“今称”“吃法”排列,没有吃法则略去):

1,海和尚——棱皮龟(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龟),珍稀动物。

2,海夫人——贻贝(俗称淡菜、青口、海红、壳菜),煮食。

3,龟脚——龟足(别名佛手贝、狗爪螺、鸡冠贝、观音掌、笔架),剥掉硬皮取肉白灼/爆炒。

4,鲎——鲎,有毒不可食,今人用其鲎壳当锅勺或脸谱玩具。

5,蟳虎——中华乌塘鳢,炖汤/清蒸。

6,夹甲鱼——箱鲀,有毒。

7,石首鱼——大黄鱼,雪菜大黄鱼/干烧黄鱼/做成鱼干黄鱼鲞。

8,四腮鲈——松江鲈,八珍鲈鱼脍。

9,马鲛——马鲛,鱼丸/熏鱼/寿司。

10,龙头鱼——龙头鱼,油炸椒盐。因容易腐烂,劣商不乏用福尔马林保鲜货色。甲醛超标。

11,钱串鱼——金钱鱼,干煎/煮汤。

12,带鱼——带鱼,不刮鳞清蒸/红烧/干炸。

13,跳鱼——弹涂鱼,裹面糊油炸/跳鱼豆腐汤。

14,人鱼——儒艮,保护动物。

15,海鳝——烟管鱼,红烧/煲汤/刺身。

16,海蛇——海蛇,保护动物。

17,鳄鱼——鳄鱼。

18,赤鳞鱼——赤刀鱼(俗称红连鱼、小红鳗、红带鱼)/须鳗虾虎,清蒸豉油/熬汤。

19,海?——海豚,保护动物。

20,?鱼——水母(海蜇)。

21,龙肠——方格星虫(俗称沙虫),煲粥。

22,龙虱——龙虱/水龟虫(牙甲),爆炒。

23,海蜘蛛——,蜘蛛。

24,土鳖——石磺,煲汤/切丝炒。

25,海粉虫——海兔,海兔卵群带煮汤。

26,泥翅——海腮,炒。

27,泥钉——可口革囊星虫(土笋),土笋冻。

28,石乳——海葵,炒菜做汤。

29,墨鱼子——墨鱼子,乌贼缠卵腺(乌鱼蛋)做汤。

30,雀化鱼蛤——麻雀。

31,雀化鱼蛤——花蛤。

32,金丝燕——金丝燕,炖燕窝。

由此可见,32种生物除去保护动物以及如海蜘蛛之流,大多是国人美味。其中不少还附有张辰亮的亲身美食品鉴。

然而反复玩味《海错图笔记》,一种淡淡的担忧无奈之情弥漫全书。由于今人滥捕滥捞和环境保护不力,造成了很多恶果:很多《海错图》里常见的海鲜已几近绝迹或者只见人工养殖品;今人能见到的个体大小至少比《海错图》里记载的要小一倍——与此相应《海错图》常把一些小鱼列为“下品”——就是说当时富人都吃大鱼,不屑吃小鱼,然而像龙头鱼、滩涂鱼之类的小鱼如今都成了餐桌的“上品”——因为大鱼都吃不到了;还有一些原本当地盛产的“土特水产”结果都难寻了,要靠他处的“舶来品”来“冒充”。

比如大黄鱼,上世纪50年代,可以捕到快30岁的野生大鱼——一个成年人拎着鱼,尾巴可以擦着地。到了90年代,只有巴掌大的1岁鱼。今天可以说野生的已经见不到了——这是在一代人的时间段里发生的事,说没就没了——科研人员曾精心培育了鱼苗放归大海以期增加野生队伍,但一放出就被渔民的定置网捞走了。

又如松江鲈古人吃的是“一尺鲈”(33厘米长),今天人工繁育的松江鲈只有半尺大,巴掌大一条元,且鱼肉发硬不如记载的那么好吃。

又如书中说到的可口革囊星虫做成的“土笋冻”,我也曾在厦门吃过,一直以为是当地特产,但书中说,由于“土笋”所赖以生存的滩涂要么被填海造陆,要么水质受到污染,要么为了美观被换成纯净的海沙,厦门市面上的星虫已经大多是浙江、广东运去的“舶来品”了。

又如作者拆穿燕窝的真相,首先今天能购买的燕窝已是东南亚人的发明(在中国估计已经绝迹),东南亚人把普通房子改造成“燕屋”,屋里撒上燕粪,播放燕鸣吸引金丝燕用唾液筑巢——是的,燕窝就是金丝燕的口水打造的,绝大多数的燕窝都是这样的“燕屋”出产的。而市面上卖高价的血燕(传说是金丝燕因窝不断被人拿走而呕出血来造,营养价值最高),实际上野生的血燕窝是因山洞中矿物质渗入而形成的,而“燕屋”出产的都是用燕粪熏红的,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最令人读来伤心的是鲎与海蛇的遭遇:

鲎与鲎化石对比图

鲎,这种最早出现在4.5亿年前的生物,虽历经几亿年地质变迁,但外形和它的远古化石相比几乎没变化,证明它原本是适应性多么强大的生物,然而却有可能绝迹于“人类世”(研究者对于物种演化的一种主流看法认为,地球有生命以来,至少已遭遇5次生物大灭绝,而如今可能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有研究者为这次灭绝时段取名“人类世”,意为这次生物物种大灭绝的主因是人类造成的)。

书中写道:福建金门有句俗语“水头鲎,古岗臭。”意思是水头(金门岛西南角)盛产鲎,多到连3公里外的古岗都能闻到气味。然而鲎现在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者参与的广西北海滩涂样线调查显示,北海的野生鲎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海蛇,毒性大,有些比眼镜蛇还毒。可是渔民捞起海蛇时,根本不在乎它的剧毒。一方面是因为海蛇出水后,活动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海蛇其实很温顺,不惹急了不咬人。文献记载其他蛇刚被捏住脖子就暴躁地张嘴就咬,释放毒液,而海蛇非得被踩上一脚才肯放毒。这好脾气反而给海蛇带来厄运,虽已被列入保护动物,但中国海南和泰国等地每年能抓吨,蛇毒被用来制药,蛇肉送去餐馆售卖。人心之毒岂不胜过毒蛇?

一读至此,不禁悲从中来。聂璜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完成《海错图》,聂璜其人事迹皆赖于此,其后则不得而闻。《海错图》收录多种海物,大抵皆自己亲见或闻之当地的常见生物。

而今日张辰亮作《海错图笔记》,仅考出其中30多种生物。其中或因古今隔阂难辨、或有待续考,然更有可能几百年前的常见生物至今已灭绝矣。故当年少年张辰亮初见《海错图》时已视为“稀奇古怪”。悲夫,照目前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多年后这本《海错图笔记》中的30多种生物会不会也被后人视为“稀奇古怪”?

张辰亮创作此书,不为发论文,不为评职称,纯出于兴趣。博物之学,当今多少人视为晋升敛财无用之术,汲汲蝇头微利乃至造假害命、贪婪无度、不智如此。今之愿为有意思而无用之事者,多乎哉,不多也。通万灵者谓之巫,通古今者谓之史、皆古之超凡入圣者,张君今之博物达人,可不勉乎,微斯人,吾谁与归?

        摘星

摘星读书,你读摘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jg/112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