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早上终于回来内一科了。早上和耳鼻喉科的老师说,我要回来了,他只是“哦”的一声,也没有说什么,便再见了。其实,在耳鼻喉科短短的两天,我还是学到很多的了吧,只是有点局限,看到的病并不会太多。

②昨天有一个是扁桃体周脓肿的病人。看出来,他是一个烟鬼和酒鬼,全身散发着一种很大的烟酒气味,我回到宿舍都还有那种味道。他说他是发烧之后来的,把我吓了一跳。

不过,他立刻表示,他是之前发烧了,现在已经烧退了,并且做了核酸检测阴性,才来的,他叫我不要害怕。那才害怕呢!这个骨节眼上。

他穿着粉红色的衬衫,脸上很多胡渣,可能是因为喝酒的原因,脸也是有点粉红色,显得是全身上下都是粉嫩的。他带着一个十分厚的黑框眼镜,罩着他那双失神的半眯着的眼睛,干枯而呆滞。我看他的手,拿东西的时候,有点颤巍巍的。左手中指的关节上,有一个很大的痛风结石。我看他走出去的时候,脚也是有点一瘸一瘸的。他说他在法院工作,真是让人惊讶,这种人是应酬多了吗?这种人怎么还会有人要他去应酬。他坐下来的时候,还问我的带教华老师,认不认识某某医生。听他的话,应该是耳鼻喉科的退休主任吧。他又补充道,他和这个老主任很熟悉。这是职场中熟练利索的攀关系吗?让我对眼前这个人有些不好感。

华老师给他查咽喉。他终于摘下了口罩。左右脸颊都长着痣,还有几根长长的毛。我没有看清楚他的扁桃体,只是看清楚他的舌头,那是十分严重的黄腻苔。他说他是因为喉咙痛而总是口含薄荷糖,这种黄可能是客色。但我觉得患者体内有严重的痰浊。不过,华老师没有问他大便如何,饮食如何,只是说疫情原因没有核酸检测报告阴性而不能给他处理,只是开点消炎药,就让他走了。

医院校毕业的,他说他不会开中药,可能是谦虚。我觉得这种病人,开点中药,如承气汤类“急下存阴”,应该是效果不错的。

华医生放在书桌上的耳鼻喉专科的书

②华医生后来给我分享了他的确诊思路,他说,自从病人一进来,他就有点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因为病人说话都有点含糊了。。再问病人,病人咽痛严重,且吞咽尤甚。仅凭借这些,华老师就差不多知道了。他总是和我强调,要在患者的蛛丝马迹中,快速地诊断,这样才能保持清醒,不会误诊、漏诊。

③昨天是真的没有病人。早上来了三个,下午来了两个。而且都是因为没有核酸检测报告阴性,不能做进一步的治疗。所以也就一整天都有点无聊。有趣的是,我昨天下午总是打哈欠,华老师看见了,对我说:“还有半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他的语气总是淡淡的,却充满对学生的关照。

④昨天下午,医院对医护人员开展了院内核酸采集。不过耳鼻喉科却没有收到消息。是科室的护士姐姐听到风吹草动,跑上去四楼才听说的。所以到了我们上去的时候,上面都排了长龙了。

华老师对护士姐姐说:“这个学生需要查核酸吗?”华老师关心起我,有事了都不会忘记关照我。那个护士上去取了核酸采集用的录信息的条形码,却只是拿了他们科室三个人的。她对华医生说:“快上去吧!晚了又要排好久了!让你学生在这里看门,你赶紧上去吧!”华医生说:“这个学生怎么办?”护士姐姐却说:“抢到三条条形码已经不错了,你还管这个学生干嘛,那我可不知道了啊!”我当时有些尴尬,但是也觉得没什么。倒是陈奕微,听我昨天讲完,一直到今天看见我都在笑。这个护士姐姐,她说她爸是广州人,她妈是东北人。难怪她说普通话像东北,说粤语也一点不含糊。也难怪,多少有点北方人的耿直和豪爽。

⑤华老师很喜欢刷新闻头条,他看到了最近热播的《觉醒时代》,对我说,你们年轻人都觉醒啦,我们这些老年人,就不行了。后来他看到我无聊,在听课记笔记,还对我说:“你们现在年轻人读书都这么拼的吗?那边讲课,这边写笔记,写字速度都赶上说话速度了,真是觉醒了啊!”说得我有些想笑。后来他进去和护士姐姐聊天,又说到我多么用功,都是觉醒了的。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

⑥昨天,有个病人叫“陈活婴”。病人走了以后,老师说,她妈妈是经历了什么?我听了笑出了声。他说:“别别别,慢慢来慢慢来!”我有些尴尬,护士姐姐帮我解围,说:“你说的笑话太好笑了呗!”

⑦下面记录一下“扁桃体周脓肿”。

临床表现:急性扁桃体炎发病3-4天后,发热仍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加重,致不能吞咽,疼痛常向同侧耳部或牙齿放射。病人呈急性病容,表情痛苦,头倾向患侧,有唾液垂滴,语言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饮水自鼻腔反流。重症者,因翼内机受累而有张口困难。因患侧颈部疼痛,患者以手托患侧颈部,可减轻疼痛。同侧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诊断:

(1)咽痛逾4-5天。

(2)局部隆起明显及剧烈疼痛。

(3)隆起处穿刺有脓。

⑧还有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是一个14岁读初中的小姑娘,有点胖而黑。她爸爸确实瘦瘦的,陪同的还有她奶奶,看来也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公主。

她说她会时不时流鼻血、鼻涕。有时是一边流,有时是两边都流。鼻子有时候会痒,痒了就会打喷嚏。喉咙有点痛。老师检查后,说这可能是过敏性鼻炎,但是发病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导致迁延病情,从而导致了鼻粘膜糜烂,最后才导致反复出血。患者的父亲一直在问能不能根治。老师有点不耐烦,说:“这个情况,小学就会了,为什么要现在才来看病呢?发病了,来看了几次呢?也就两次。那你们之前是不是有达到你们预期的治疗效果呢?没有的话,怎么能现在就问能不能根治?”

⑨有两个有些矛盾的病人。

一个是来开核酸检测的,医院不给这些没症状的人做核酸。他说医生这样耽误了他的事情,他没有核酸报告,不能去出差。医生说这也没有办法。患者愤愤不平,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一个是老阿姨,来开口腔的问题。老师说这里是耳鼻喉科,老人家挂错号了,应该去口腔科。老人估计是等了很久,突然有点勃然变色,说她去下面挂号,指着喉咙,护士就给她挂了耳鼻喉科的号。结果等了很久,却说挂错号。结果又得重新去排队了。老阿姨走的时候,十分生气。老师说,这个老同志怎么这么火大!

我觉得这情有可原。医院有时候分科的名字,老百姓也是很难搞清楚。就像“治未病”科,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不过有设置护士咨询,但是可能都会因为人多而有点不耐烦。我觉得,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在每个科室,写一段简介之类的。比如擅长哪些病,让患者有所了解,也不会晕头转向。

⑩还有一个小姑娘,8岁。是奶奶和爷爷陪伴过来的,是个北方的小姑娘,也是很黝黑。自述是耳朵有点痛。老师给她耳朵检查时,小女孩也有点娇惯地喊痛。老师检查后,说,这个是耳朵耵聍阻塞了,看不到了耳膜。也可能有点炎症,但是要采末梢血。看看是否有全身的炎症,如果没有,再过来洗耳。她奶奶一听到要扎手指(查血常规),连忙告诉她孙女:“要扎手指啊!”她孙女连忙喊着:“我不想扎手指!”奶奶听了,对老师说:“大夫,能不能开点药回去滴一滴就好啦?她说不扎手指呢!”老师本来已经开好处方了,听到病人这么说,有点不耐烦,说开点去滴可以的,但是不确保能不能治好。她奶奶却十分开心,欣然答应。到这里,我也知道为什么老师总是有点无奈了。面对这样的病人,即使医生医术再高,也是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就理解了老师的态度和处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jg/14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