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毫无意外地火了。
豆瓣评分8.9,近6万人评分,一本新书直接排到豆瓣Top榜单的第81名。
而书的作者塔拉,可谓更火!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她的处女作,但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
一个新人作者,出了本新书,结果作者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而书成为《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奥普拉杂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的年度图书。
而且成为比尔?盖茨年度荐书第一名。
比尔·盖茨读过她的故事后,感叹道: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塔拉能火的根源,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正能量:
世界很辽阔,绝不是你眼前那一亩三分地的样子。
即使过往满身伤痕,也仍然要认真地追逐梦想。即使遭遇失败打击,也不能轻易认输停止奋斗。
你是谁,你能做什么,你自己说了算。
在医药行业,也有这样一位“不断更新自己,成为更好的模样”的榜样人物——黄羡明教授——
为传播、弘扬中医药学,在全球推广中医针灸学术,他曾出访世界20多个国家,培养出无数的国际针灸人才;为争取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他不放过任何机会据理力争。尤令人敬佩的是,为了弘扬针灸医学,晚年时他白发策杖在美国工作近20年。他奋斗一生,至老弥坚,无愧为一位推动我国针灸医学走向全球的杰出使者。
01敢于行动,人生才能成功
伏尔泰说:“人生来就是为了行动,就像火光总是向上腾。”活在世上的人,没有不想成功的。但如何追逐成功?除了奋斗,还要敢于行动。行动是抵达成功最佳也是唯一途径。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一切的获得都是依附于实际行动中。
黄羡明年10月生于黄氏中医世家。
父亲黄鸿舫是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针灸专家,与徐小圃、祝味菊、夏应堂、包识生、马寿民、丁仲英等著名中医齐名。
由于上海开埠最早,黄氏诊所经常收治外国侨民,所以特聘请英语翻译,充当儿子的英文教师。
后来黄羡明后半生投身参与国际活动,退休后于异国二次创业,都得益于这一早期的训练。
年,黄羡明的世伯马寿民说服黄父放弃传统带徒方法,将其送入中医学院学习,业余则师从伤寒杂病名家包识生进修中医内科,并接受父亲讲授本门针灸医道,每周日到姐夫姚寅生诊所进修中医妇科。
这段经历对于黄羡明走出狭隘的家庭范围,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储备知识、活跃思路大有裨益。
年黄羡明继承父志在八仙桥执业,他与同道陆瘦燕和杨永璇一起被誉为“上海三大针灸名医”。
年,上海投医院——上医院,医院的筹备工作。
年,他成为上海针灸界首先放弃私人开业、领取国家薪金的第一人。
黄羡明在临床工作中意识到,中医若要在西医大本营里立足,要使人家看重、接受自己,首先要搞好中西医的团结,并要让人们看到中医确有疗效,为此黄羡明争取到参与中风昏迷病人抢救工作的机会。
实践证实,针灸抢救昏迷病人其死亡率比过去降低15%,神智转清率比过去提高30%左右,从而打开中医参加急诊工作的新局面,突破了被划定的“中医禁区”。
人生不仅仅需要理想、眼光,更需要行动。
行动孕育着成功,孕育着希望。行动起来,也许不成功,但不行动,会永远失败。
02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
人生是一种选择,当你选择了努力,就要准备承受风雨的洗礼。如果你选择了放弃,就不要抱怨。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
年7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继孝与黄羡明闲谈时提及:“用药物麻醉做扁桃体摘除术,术后病人多数出现咽喉隐痛、吞咽不下的状况,需服镇痛药,不知针灸能否有效解决?”
黄羡明随即前去观察5位病员并用针刺治疗,下午去随访,5位病员异口同声道谢,因为经过针刺治疗,不但解决了他们咽痛,而且午餐吞咽非常顺利。
又一天,耳鼻喉科住院医师尹惠珠突然来问:“针刺止痛效果如此良好,是否有麻醉作用?”
黄羡明反复思考后认为“针刺麻醉”的问题很有意义,就用自身做试验。
年8月30日,尹惠珠首次用针刺抗痛的方法替代药物麻醉,成功完成了第一台“针麻”扁桃体摘除术。
从这台原创性针麻手术而言,尹惠珠应该是第一台针麻手术的实施者,而黄羡明虽未出现于现场却堪称是针麻的策划、策动人。
以后,针刺麻醉的成果从做小手术拓展到做大型手术。
年,黄羡明与上海市立第一结核病院裘德懋主任合作探索针麻在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工作半年,针麻手术完成80余例,成功率在60%左右。
方案修改后又完成余例,成功率上升到85%以上。
奋斗三年,肺切除术病例完成例,成功率上升到91%以上。
有时候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也都是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没有雨伞,自己撑起一片天;
没有资本,自己拼搏为明天;
没有后盾,自己勇敢向前走。
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人可靠,就自己站直腰板。
03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生活,贵在追求和热爱。那是幸福的源泉。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也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始终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与意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羡明受国家派遣,先后访问古巴、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国,进行“针刺麻醉”学术报告和针炙培训,广泛传播中医针灸技法。
年7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记者詹姆斯·赖司顿在北京突发急性阑尾炎,手术两天后发生满腹胀痛,无法排气。
医院中医科李占元大夫为赖司顿针灸治疗。
进针不到一小时,赖司顿腹部胀痛全部消失,便连夜写下自己阑尾手术后用针灸治疗的详细经历,第二天这篇文章就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
此项为赖司顿腹胀排气的针灸技术,与黄羡明颇有渊源,李占元的针刺技术正是黄羡明所传授。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参观了“针刺麻醉”。参观者返美后向医务界广泛宣传,一根小小银针竟然可代替药物麻醉做心脏二尖瓣扩张手术!
由此中国的针灸医术引起全美国的重视,年,由十多位心脏病专家及麻醉师组成的美国医学代表团来华访问,专程参观“针刺麻醉”用于心脏各种手术。
医院参观胸外科作“针刺麻醉”二尖瓣扩张手术,后到上海由黄羡明陪同,分别观摩了“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脑外科作开颅切除脑瘤手术。随之,针灸治病在美国掀起空前热潮。
海明威说:“只要不杀死我们的困难都会使我们更坚强。”
人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有希望。
生活因为热爱而变得美丽,有朝气、有活力、有意义。
04心若不老,岁月奈何
人总是要老的,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是否愿意。我们无法阻挡匆匆而逝的岁月,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其乐无穷,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做、需要做的事。
年,应旅美老同窗沈鹤峯的邀请,古稀之年的黄羡明赴美帮助筹建中医学院。
当黄羡明结束工作途经纽约准备回国时,适逢美国纽约世界针联会议第四次针灸学术交流大会召开在即。美国针灸医学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洪伯荣恳请黄羡明帮助筹备。
此举成为黄羡明的生活转折,此间黄羡明参加了纽约州针灸考试取得及格证书,向纽约州政府领取了开业执照,在美国定居。
黄羡明在旅美期间,为促进针灸医术在美国健康发展,并为中医地位合法化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四次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纽约召开,黄羡明受委托担任大会副主席。
出席代表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针灸专家多人,加上美国各州针灸医师和纽约州、纽约市的卫生行政领导和兄弟学会的代表约多位,总数达多人,是世界针联历届大会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会的成功,引起美国对中国传统医学中独创的针灸医术特别重视,其中不乏黄羡明担任组织者的辛劳。
在克林顿任期内,黄羡明曾给克林顿写过书面材料,陈述中医在为人类医疗保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克林顿在其任内设立了关于中医的“补充替代医学医改委员会”,承认除西医之外中医是最具有代偿作用的医学,为中医取得合法化跨出了有意义的第一步。
年,黄羡明向“纽约州针灸及东方医学教育鉴定委员会”多次建议,中医药、针灸办学必须走正规化道路。
建议得到纽约州医学教学主管部门认可并参办,中医和中医教育的前途有了良好的开端。
年4月,黄羡明突发心绞痛,经急救抢救得到控制。
不久,他便结束诊业,于当年12月19日踏上阔别17年的故土。
回国前,美国中医专业工会、美国针灸医学会、纽约州针灸执照医师联合公会等中医学术团体专门为他举行盛大欢送会,颁给荣誉奖牌,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
生活不怕苦,只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坚持不懈地努力,一样可以收获别人无法得到的成果,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