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养阴清肺汤方中寓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润肺滋肾,使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滋养脾阴,适合运用于小儿外感后邪伤肺胃之阴的阴虚内热证。特选小儿医案3则,体会其效用。
壹
咳嗽(支原体肺炎)
男,8岁。12月27日初诊。
干咳26日,初起咳嗽伴发热、乏力,自用头孢拉定治疗无效。外院查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阳性,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改用阿奇霉素、必嗽平治疗了2个疗程,仍无效。刻下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痰,伴声音嘶哑、乏力、发热。检查见面色无华,右肺底可闻湿性罗音,T38.6℃,X线胸透示肺纹理增加,右肺门较深斑点片状模糊阴影。血白细胞3.9×/L,淋巴细胞百分率42.5%。舌红瘦,苔薄干,脉细弦。
证属咳嗽(支原体肺炎)阴虚肺燥证,治从养阴清润止咳,方选养阴清肺汤加味:生地10g,麦冬6g,生甘草2g,玄参6g,贝母6g,丹皮6g,薄荷(后下)3g,炒白芍10g,枇杷叶10g,北沙参10g,川贝母5g。
服5剂后,患儿咳减热退。守方去川贝母,继服5剂后,诸症消失,复查血常规和X线胸透,结果正常。
按语:支原体肺炎是冬季高发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属中医咳嗽范畴。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无效,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可取效。但对证属阴虚肺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低下、淋巴细胞增多的患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较差。本案从虚燥论治,方选养阴清肺汤加味,取得满意疗效。
贰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
男,7岁,8月7日初诊。
咳嗽1月余。曾因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1周带“阿奇霉素”出院后口服2个疗程,仍咳嗽,单声咳,痰少,白天为主,胃纳正常,大便偏干。咽稍充血,舌红,苔少,脉细滑。
西医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中医辨证:阴虚咳嗽。治以养阴清肺。处方:生地9g,麦冬9g,玄参6g,浙贝9g,桔梗6g,甘草6g,丹皮9g,白芍12g,北沙参9g,竹沥半夏9g,杏仁9g。
患儿服7剂后咳止,大便转润。
按语:该患儿平素大便偏干,属阴虚体质,此次支原体肺炎后,高热伤津,致肺阴不足,辨证阴虚内热,故咳嗽迁延,治以养阴清肺,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本方在养阴清肺汤基础上加北沙参润肺去燥,竹沥半夏清肺化痰,桔梗引药上行,配杏仁助肺升降,气顺咳止。
叁
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扁桃体化脓)
男,4岁,10月7日初诊。
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1年余,几乎每个月1次,每次均高热,无咳嗽流涕,无呕吐腹泻,每次检查血象及CRP均升高。医院静滴“抗生素”后可缓解,胃纳正常,大便偏干如羊屎。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肿大,舌红,苔薄,脉细弦。
西医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扁桃体化脓),中医辨证: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清肺利咽。处方:生地9g,玄参9g,麦冬9g,白芍10g,桔梗6g,甘草6g,丹皮6g,浙贝10g,薄荷6g(后下),蝉衣6g,僵蚕9g,三叶青6g,黄芩6g。
患儿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2个月,随访至今化脓性扁桃体炎未发。
按语:该患儿咽红,便干,舌红,苔少,脉细弦,素体阴虚内热,每于外感后,易致表里同热,邪热上攻咽喉,而致乳蛾红肿,血腐肉烂。急性期宜祛邪为主,缓解期宜养阴清郁热利咽,故选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丹皮凉血解毒清郁热,白芍益阴养血,薄荷辛凉而散,宣肺利咽,浙贝化痰散结,三叶青、黄芩清肺热,蝉衣、僵蚕疏风散结。全方养阴清热,利咽散结。经治疗患儿体质增强,随访至今扁桃体未再化脓,继续随访观察。
结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加之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小儿较成人易发病。生理上小儿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点,故病理上部分小儿患病易从热化,最易伤人肺胃之阴。临床上小儿扁桃体炎、咽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常反复发作,尤其是阳热体质患儿,易形成阴虚内热之病证,故养阴清肺汤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养阴清肺汤异病同治心悟》
《盛丽先教授临床应用养阴清肺汤举隅》
?end?
排版:乔迎欣,徐怡
医者张林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zz/1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