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表现为牙痛甚剧,牙龈红肿,兼口臭口渴,便秘。(二)治法
(1)选穴 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见图7-6-2、图7-6-4、图7-6-6、图7-7-1)
(2)定位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二间:微握拳,食指桡侧缘,第二掌指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点揉下关、颊车,再刮前臂合谷、二问,最后刮足背部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点揉下关、颊车穴,用力宜重。再刮手部合谷和二问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内庭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虚火牙痛(一)症状
表现为牙痛隐隐,时作时止,常在夜晚加重,呈慢性轻微疼痛,齿龈松动,咀嚼无力。
(二)治法
(1)选穴 太溪、合谷、颊车、下关、行间。(见图7-6-2、图7-6-3、图7-6-4、图7-6-6)
(2)定位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行间: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 先点揉头面部下关、颊车,再刮手部合谷,然后刮太溪、行间。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点揉下关、颊车穴,用力宜重。再刮手部合谷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太溪、行间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三、病例张某,男,40岁。突发牙痛,牙龈红肿,大便干燥,口渴喜饮,舌红、脉弦。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第一次治疗后,牙痛缓解,继续治疗l周后,牙痛症状消失。
斑秃的刮痧疗法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一、风盛血燥(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2、图9-2-3)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2、图9-1-3、图9~1-4、图9-2-1)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2、图9-2-1、图9-2-4)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至气海,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至气海穴,由上至下,应一次到位,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可不出痧。
四、病案张某,女,28岁。患者1年前左侧头部脱落一块头发,大如铜钱,半个月后,周围又脱落2块,大小如前。曾口服胱氨酸、维生素B、中药补肾养血祛风药未见疗效。视病灶表面光滑无发根痕迹,边界清楚,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寐差,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口干、口渴,舌淡红,脉滑数。辨为风盛血燥之证,治宜祛风凉血。行刮痧治疗。治疗方法:(1)刮背部: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斜向下,涂抹活血剂。①督脉:重点刮大椎、灵台、命门;②膀胱经:重点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从上止下拉长刮20~30次。(2)辨征循经刮:风盛血燥证取大肠经、脾经、督脉,重点刮风池、合谷、血海、;气滞血瘀证取肝经、脾经、督脉、重点刮行间、太冲、血海、三阴交、隔俞:气血亏虚证取胃经、督脉、任脉,重点刮足三里、膈俞、肝俞、气海、关元,用平补平泻刮法。(3)局部刮:①全头刮:以头顶百会穴为界,将头顶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先刮前头部,从左至右刮拭,再从头顶部从左至右向后下方刮拭;将以上部位用刮板角重复刮拭,以加强效果,头维、风池、风府、百会、太阳穴须重点刮。②病灶部位刮:局部用力刮至头皮有热感,当刮拭部位出现疼痛时,说明此处经络瘀阻,须加强手法,促其经络通畅,则痛感消失。隔日1次,10次为l疗程。1个疗程后脱发区长出细小头发,3个疗程结束,头发如常。
面部色斑的刮痧疗法面部色斑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肝斑”、“黧黑斑”,多发于中年妇女。面部色斑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肝斑”、“黧黑斑”,多发于中年妇女。临床表现为对称发生于颜面,损害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片状色素沉着,边缘一般明显,形状不规则,尤以两颊、额部、鼻、唇等处多见。多见于女性。日光照射可促发本病或使其加重。呈慢性过程,患者常无自觉症状。中医分为肝郁气滞、肝肾不足2种类型。一、肝郁气滞(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郁或易怒、口苦、口干便秘。
(二)治法
(1)选穴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见图9-1-1、图9-1-2、图9-1-3)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局部病变部位,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阳陵泉穴和足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肝肾不足(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手足心热,夜间加重。
(二)治法
(1)选穴 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图9-1-1、图9-1-4)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点揉头面部下关、颊车,再刮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最后刮下肢三阴交及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三、病例郑某,女,32岁。面颊出现黄褐斑4年,4年前妊娠后褐斑一直未退,面颊、鼻部及口唇部均有褐色素沉着。每至月经前,色斑加深,月经后变浅,经西药白降汞软膏、维生素类药物及中药滋补肝肾药治疗后效果不显,要求刮痧治疗。视其面颊、鼻柱、眉上及口唇部呈黄褐色蝶翼状斑,面颊与鼻柱表面被有灰垢。伴腰膝酸软无力,身体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1)刮背部: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斜向下,涂活血剂。①督脉:重点刮大椎、灵台、命门;②膀胱经:重点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从上至下拉长刮20~30次。(2)辨证循经刮:气滞血瘀证取肝经、脾经、督脉,重点刮血海、三阴交、太冲、膈俞;肝肾阴虚证取肝经、肾经、任脉、督脉,重点刮太冲、太溪、关元、气海、肝俞、肾俞、命门。(3)局部刮:前额从前正中线向左右两边外刮30下;从人中穴向左右各横刮;从承浆穴向左右两边斜向上到太阳穴;从太阳穴入发际推向耳上方。病变在眼周围者,睛明一攒竹、鱼腰一瞳子骨、太阳穴,轻微按压刮,黄褐班处可稍加重些。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色素斑已渐浅,两个疗程后色素斑全部消退,后又刮3次以巩固疗效。
痄腮的刮痧疗法痄腮又称“蛤蟆瘟”,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痄腮又称“蛤蟆瘟”,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散发为主,亦可流行。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为多。痄腮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一、刮痧治疗(一)症状
本病以耳垂为中心出现弥漫性肿胀疼痛,甚则肿处拒按,咀嚼困难,伴寒热头痛。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曲池、翳风、颊车、角孙、列缺、合谷、外关。(见图7-8-1、图7-8-1、图7-8-2、图7-8-3)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角孙:头颞部,将耳部前折时,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3)刮拭顺序 先点揉翳风、颊车,再刮角孙,然后刮颈部大椎穴,最后刮上肢曲池,外关、列缺、合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用拇指点揉翳风、颊车,用力宜重。再刮头部角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最后刮上肢曲池、外关、列缺、合谷穴,由上至下,依次刮拭,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二、病例张某,男,15岁。患者前日突然浑身发热、畏寒、头痛、咽痛、恶心、呕吐,之后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伴有吞咽困难。取大椎、曲池、翳风、颊车、角孙、列缺、合谷、外关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1周后痊愈。
扁桃体炎的刮痧疗法扁桃体炎为咽喉部两侧的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有白色或黄色的脓性分泌物的病症。扁桃体炎为咽喉部两侧的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有白色或黄色的脓性分泌物的病症。本病的主要症状有:①有反复发作的咽痛、易感冒或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病史。平时症状多不明显,但常有急性发作病史。②常自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轻微症状。如扁桃体过度肥大,可能出现呼吸、吞咽或言语共鸣障碍。③常有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症状。④检查:扁桃体和舌腭弓呈弥漫性充血,隐窝口可见黄、白色于酪样点状物;这些点状物有时需用压舌板挤压舌腭弓才能自窝内排出。⑤扁桃体大小不定。儿童、青年多属增生者,扁桃体肥大;成人扁桃体多已缩小,但表面可见瘢痕,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常有粘连。患者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一、刮痧治疗(一)症状
本病初起为风热外袭所致,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伴发热重,恶塞轻,头痛口渴,咽喉疼痛剧烈,可放射至耳部或颈部,吞咽困难,有堵塞感,声音嘶哑,扁桃体肿胀明显,或有黄白色脓点,大便秘结,口干喜饮。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风、太溪。
放痧:内庭、少商、鱼际(见图7-5-1、图7-6-1、图7-6-2、图7-6-3、图7-6-4、图7-6-5、图7-6-6)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少商:在手拇指节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重刮颈部大椎,耳后翳风,刮颈前天突,然后刮前臂曲池,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鱼际,最后刮太溪,放痧内庭。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颈后翳风穴,用力宜轻容,出痧为度。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然后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少商、鱼际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在内庭穴以同法操作放痧。
二、病例王某,女,26岁。发热、咽痛4天,吞咽困难、呼吸急促2天。患者自述4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达39.5℃,医院静脉输注生理盐水ml加阿奇霉素O.5g静脉滴注,但体温一直没有下降,并出现吞咽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查体:T40.1℃,R29次/分,P次/分,BP/70nmmHg。急性病容,面颊赤红。咽部检查见:咽腔充血,双测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见脓性分泌物。颈部、下颌角淋巴结肿大,触痛。辅助检查:WBC3.1×10°/L,PLT×10°/L,血糖4.8mmol/L。Cr68μmol/L,总胆红素7.1μmol/L。取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风、太溪,并放痧内庭、少商、鱼际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2天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治疗72小时后体温恢复至37℃,心率86次/分,呼吸16次/分。治疗7天,患者症状消失,体温36.5℃,各项体征正常,患者痊愈。
咽喉肿痛的刮痧疗法咽喉肿痛是口咽部和喉咽部病变的主要症状。本病包括咽部黏膜炎症和淋巴组织炎症,如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
咽喉肿痛是口咽部和喉咽部病变的主要症状。本病包括咽部黏膜炎症和淋巴组织炎症,如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
一、风热外袭(一)症状
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伴恶寒发热。
(二)治法
(1)选穴 尺泽、合谷、廉泉、天突。
放痧:少商、商阳。(见图7-2-3、图7-3-2、图7-4-3、图7-5-1、图7-5-2)
(2)定位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尺择: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廉泉,再刮前臂尺泽,然后刮手部合谷,最后放痧少商、商阳。(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然后刮拭廉泉穴,30次,不宜过重,稍出痧即可。重刮前臂尺泽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手部合谷穴,30次,可不出痧。少商、商阳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肺胃实热(一)症状
表现为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颌有硬结,压痛明显,伴高热、头痛、腹胀、便秘。
(二)治法
(1)选穴 内庭、天突、丰隆、支沟、天枢。(见图7-l-4、图7-1-5、图7-3-2、图7-5-1、图7-5-3、图7-3-4)
放痧:少商。
(2)定位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问缝纹端。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天枢:脐中旁开2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腹部天枢,再刮前臂支沟,放痧少商,刮下肢丰隆,最后刮足部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龟点刮30次。然后刮腹部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外侧部支沟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受。少商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岳.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然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内庭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三、病例赖某某,女,30岁:因患急性咽喉痛,咽下疼痛难忍,甚则饮水也感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四肢酸痛,烦躁无汗,表情痛苦。取尺泽、合谷、廉泉、天突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并予以少商、商阳放痧。1周后,发热恶寒、四肢酸痛、烦躁无汗、表情痛苦症状消除,但仍有吞咽困难。继续治疗1周,症状消除,患者痊愈。
鼻渊的刮痧疗法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和某些鼻炎。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和某些鼻炎。鼻渊局部症状可见鼻塞,流黄浊涕、量多、带臭味,鼻塞呈交替性或持续性,并有暂时性嗅觉障碍,头痛严重,常由鼻窦区放射至同侧头部。临床分为肺经风热和胆经郁热2型。一、肺经风热(一)症状
表现为鼻塞,涕多白黏或微黄,或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伴头痛咳嗽。
(二)治法
(1)选穴 尺泽、合谷、迎香、印堂、风池、上迎香(见图7-2-3、图7-4-1、图7-4-2、图7-4-3)
(2)定位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O.5寸,当鼻唇沟中。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上迎香:位于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面部印堂、上迎香、迎香,再刮前臂尺泽,最后重刮手部合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然后刮面部印堂、上迎香,迎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前臂尺泽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手部合谷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胆经郁热(一)症状
表现为鼻塞头痛,涕黄黏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检查可见嗅觉缺失,鼻黏膜充血且肿胀,鼻腔内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侠溪、迎香、上星、印堂、行间。(见图7-4-1、图7-42、图7-4-4)
(2)定位 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O.5寸,当鼻唇沟中。
上星: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头面部上星、印堂、迎香,然后刮足背部行间、侠溪。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然后刮面部上星、印堂、迎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重刮足部行间、侠溪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刘霞,女,16岁。患者自8岁开始感冒后鼻塞、流清涕,医院给口服交沙霉素、滴鼻净治疗。近1年来着凉后便头痛,流黄色脓涕,记忆力下降。检查见双侧鼻眼黏膜充血,下鼻甲肿大。取风池、侠溪、迎香、上星、印堂、行间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20天后上述症状消失,继续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鼻衄的刮痧疗法鼻衄可由局部外伤,如挖鼻孔、撞击等损伤引起或因鼻中隔弯曲,鼻腔和鼻窦炎证或肿瘤,或全身性的原因引起。鼻衄可由局部外伤,如挖鼻孔、撞击等损伤引起或因鼻中隔弯曲,鼻腔和鼻窦炎证或肿瘤,或全身性的原因引起。有的妇女在月经期容易出血,称为“倒经”,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还有些是因气温高或空气干燥而使鼻出血。临床上鼻出血可以从一侧鼻孔流出甚至从口中和另一侧鼻孔中同时流出。鼻衄大部分为单侧鼻腔出血,双侧者较少见。如出血部位在鼻腔前段,血液多从前鼻孔流出;鼻腔后段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青少年、儿童的鼻出血多位于鼻腔前端,老年人以后鼻孔出血多见。本病临床分为肺热与胃热2型。一、肺热(一)症状
鼻衄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发热等症。
(二)治法
(1)选穴 迎香、风池、合谷、孔最。
放痧:少商。(见图7-2-2、图7-2-3、图7-3-1、图7-3-2)
(2)定位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O.1寸(指寸)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面部迎香,然后刮孔最,最后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再刮头部迎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刮拭前臂内侧孔最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出痧。少商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胃热(一)症状
鼻衄伴身热烦躁,血色深红,口渴口臭,牙宣,大便燥结等症。
(二)治法
(1)选穴 内庭、二间、巨髎、上星、天枢。(见图7-1-5、图7-3-1、图7-3-3、图7-3-4)
(2)定位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二间: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巨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上星: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天枢:仰卧位,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3)刮拭顺序先刮面部上星、巨髎,再刮腹部天枢,然后刮手部二间,最后刮足部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上星、巨髎,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拭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重刮手部二间穴,30次,重刮,可不出痧。最后刮足部内庭,30次,重挂,出痧为度。
三、病例李某,女,50岁。患者每年夏收以前鼻衄难止,最近复发数日,形健,口唇略淡,自觉口渴口臭。脉右关弦短,左关沉小短弱。舌淡紫,苔薄白。取内庭、二问、巨髎,上星、天枢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2日后,鼻衄未止。脉右小弦软,左关小弱短,舌淡红苔薄白。4日后鼻衄止,左侧后枕及左侧腰疼。治疗后第五日当晚鼻衄量甚多,治疗后鼻衄止。惟头昏乏力,面微浮肿。脉右弦,左关细弦弱。治疗后15日,鼻衄未再发作。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耳鸣的刮痧疗法耳鸣是听觉异常的一种临床症状,病人自觉一侧或两侧耳朵听到一种声响,或如蝉鸣,或如水涨潮声等,声时大时小或不变,有碍正常听力。临床中多种疾病均可出现此症,实际上此种声音不存在的,只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在安静环境中感觉更明显。耳鸣是听觉异常的一种临床症状,病人自觉一侧或两侧耳朵听到一种声响,或如蝉鸣,或如水涨潮声等,声时大时小或不变,有碍正常听力。临床中多种疾病均可出现此症,实际上此种声音不存在的,只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在安静环境中感觉更明显。耳鸣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刮风似的呼呼声,有机器响似的隆隆声,有蝉鸣般的唧唧声,或有的似虫鸣、鸟叫、流水声,以及哨声、铃声等。耳鸣有的发生在一侧耳,称为单耳鸣;有的发生在双侧耳,称为双耳鸣。有的耳鸣断断续续,称为间歇性耳鸣;有的耳呜昼夜不停,称为持续性耳鸣。轻者安静时可昕到,重者无论工作、学习时都可以听到。本病临床上分虚实两型。一、虚证(一)症状
耳鸣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
(二)治法
(1)选穴 肝俞、肾俞、听宫、听会、耳门、太溪、三阴交(见图7-2-1、图7-2-2、图7-2-4)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El有凹陷处。
耳门:位于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头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背部肝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太溪。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头部耳门、听宫、听会,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拭背部肝俞至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实证(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耳中暴鸣如钟鼓。
(二)治法
(1)选穴 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风池、曲池、合谷。(见图72-2、图7-2-3、图7-2-4)
(2)定位 听宫: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耳屏问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耳门:位于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问的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面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头部翳风、风池,然后刮前臂曲池至外关,最后刮合谷。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耳门、听宫、听会,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拭颈后部翳风穴至风池穴,可重刮,出痧为度。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至外关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手部合谷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张某,男,47岁。耳鸣2个月,因家庭琐事争吵后病情加重,伴口苦,自觉耳中暴鸣如钟鼓,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风池、曲池、合谷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1周后痊愈。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