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桴鼓汤临证治验
牙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俗话说:“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说明牙痛看起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但痛起来真是痛苦万分。因此历代医家对此小恙有较深刻的感触,提出了不少验方单方,但试之临床,每见同一类型牙痛,适于甲而不适于乙,疗效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在漫长的临证中,进行了探求摸索,在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实践取舍,初步筛选出一个有效方剂,试之临床,屡用功效颇属理想,定名为“牙痛桴鼓汤”,对一般牙痛皆适用,(除齿龈脓肿须切开排脓外)其它炎性或神经性牙痛疗效亦满意,(龋齿疼痛如龋洞不大而无异物者亦效,但止痛时间短)对由于牙痛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或诱发神经性头痛疗效亦属理想,大部分服药3剂即可。
方药组成:
大生地30g,绿升麻10g,片川芎15g
青连翘15g,大力子15g,荆芥穗10g
苏薄荷10g(后下),辽细辛3g,骨碎补10g
香白芷10g,京赤芍15g,广地龙15g
生甘草10g,地骨皮20g
水煎服
以上是成年人用量,儿童及衰老者酌减。
加减法:胃热壅盛者加生石膏50g;心火旺盛者加川黄连7g;肝气郁者加北柴胡10g、香附米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
例一:
吕某,男,55岁,年3月诊。
主诉:右上第一二后臼齿疼痛约半年,曾多次服用中西药物,并作针灸治疗,但仅能止痛短时,不能根除,以致影响劳动及吃饭,痛剧时同侧头部亦牵痛,必须注射镇痛镇静药后,方能减痛数小时,一直迁延未能痊愈。
检查:患齿不松动,不红肿,未见龋洞,口臭,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数,用上方加生石膏50g,生大黄8g,服药2剂后痛止,为巩固疗效,继进2剂,3年未见复发。
例二:
张某之妻,51岁,农民,年4月诊断。
左上最后一个臼齿疼痛约半月,不时出现电击样剧痛,有如锥刺刀割,每次疼痛约一分钟左右,瞬息即止,间痛数分钟剧痛又作,常以手掩面以减轻痛苦,既往无类似疾病。
检查:患处齿龈稍红肿,齿面无龋洞,叩击患齿立即引起同侧第二三支三叉神经剧痛。舌尖红少苔,脉象浮数。给予上方3剂,服后疼痛完全停止,数年未再复发。
例三:
马某,男,33岁,年8月就诊。
左侧上臼齿疼痛一月余,近半月引起同侧太阳穴及眉棱骨上剧痛,以致影响吃饭睡眠,一般中西药品疗效不够显著,经人介绍来诊。
检查:患齿无异常发现,舌淡润,脉弦数,病前有生气烦怒史。给予上方加柴胡15g,香附米15g,3剂。服后一切疼痛消失,患者喜出望外,频频介绍病人来诊。
按:此方治疗风火、胃热、肝郁、肾虚诸般牙痛疗效相当满意,对于牙痛诱发的三叉神经痛及头痛均有疗效,但必须辨证后进行加减疗效更属可靠,此方乃吾案头诊方之一。
药物释义:
大生地性味甘寒,为滋阴凉血之要品,补肾阴之妙药,前人经验能止肾虚牙痛;
绿升麻性味苦平微寒,疏风清上,用于阳明牙痛及头痛;
片川芎味辛性温,能活血又能行气,有疏风止痛作用;青连翘味苦性微寒,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止痛之效。
大力子味辛苦性寒,有疏风散热,治风龋牙痛之效;
荆芥穗味辛性温,有疏散风寒止头痛身痛之效;
苏薄荷味辛性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火上攻牙痛咽痛;
辽细辛味辛性温,为疏散风寒,开窍通络药,用于风寒外感所致头痛齿痛;
骨碎补味苦性温,能补肾坚骨,用于肾虚牙痛后牙动将落(胃家实火牙痛,不可误施,这是前人禁忌,但在临证体验治胃火牙痛,在大队寒凉药监制下,未发生副作用);
京赤芍味酸苦性微寒,为活血散瘀,泻肝清热药,有止瘀血所致诸痛之效;
香白芷味辛性温,为发散风寒药物,用于风寒头痛及眉棱骨痛;
广地龙味咸性寒,有清热降火活络止痛作用;
生甘草味甘性平,调剂解毒,可配用诸般迫急疼痛;
地骨皮性味微寒,凉血泻火,清降阴分伏热,可牵制诸辛温药之燥性。
生石膏味辛性寒,清热降火,可治阳明实热所致齿痛,又可监制骨碎补、细辛之辛温助热;
川连味苦性寒,能泻火解毒,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牙痛;大黄味苦性寒,泻血分实热,临证常用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北柴胡味苦性微寒,能升阳散热,疏肝解郁,和解表里药物,因气火郁滞牙痛可选用;
香附米味辛微苦性平,能理气解郁。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五十年临证得失录》。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经验干祖望教授从医70余年,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从脾论治虚火喉痹。干老从脾论治喉痹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体会尤深,现将干老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
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是耳鼻喉科的难治顽固病,中医历代书籍多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阴降火、养肺肾阴论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干祖望教授认为,临床上虚火喉痹“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常居八九”,从而提出从脾论治虚火喉痹的理论。
《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脾土。”李东垣《脾胃论》云:“脾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干老认为,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津液的盛衰,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运化输布正常,津液充盈上润眼、耳、口鼻诸窍则不为病;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则津液衰少,诸窍失养而为病。因此,脾虚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润咽喉,是导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造成脾虚不化精微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寒凉湿浊,久困伤脾;呼号多言,伤津损气;烟酒辛辣,热伤三阴;七情抑郁,思虑伤脾;久病元虚,中土衰弱等。这些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使肺金失养,输布失职,肾精失充,水源枯竭而导致虚火喉痹。
从脾论治慢性咽炎五大法则
干老认为,“喉需液养,咽赖津濡”。咽喉干燥,养阴生津固然重要,但脾主升清,脾气健运,才能化生精微,上行濡润咽喉。采用健脾法治疗,脾气健运而津液自生并上行输布于咽喉诸窍,此不言养阴却达养阴之效,实为治本之法也。干老从脾论治慢性咽炎常用五大法则:
1、健脾益气法
症见咽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畏寒怕风而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胃气虚,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2、健脾渗湿法
症见咽中干涩而不思饮,咽痛,咽部黏膜充血不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或伴胸膺不畅,食后不舒,大便多溏,舌有白苔甚至较厚,舌质胖嫩,甚至舌边出现齿痕等,证属脾虚湿困,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健脾润燥法
症见口咽干燥,饮不能解,倦怠乏力,或有低烧,咽黏膜干燥或萎缩,舌淡苔少脉细。证属脾虚气弱,兼见阴虚津亏者,多见于干燥性、萎缩性咽炎,或患鼻咽癌放射线治疗后产生的咽喉干燥者,方用生脉散加味。
4、抑肝扶脾法
用于治疗肝气横逆侮脾证。肝为风木之脏,肝气横逆乘脾,则可使脾气困顿,运化失职,从而出现咽喉不利,或干痛,或如有梅核或痰块阻塞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干老自拟支脾伐木饮治之,以疏肝健脾。药用柴胡、白芍、金铃子、橘叶、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甘草。
5、补脾益气降阴火法
用于治疗脾虚阴火证。症见素体禀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入冬重裘难温,咽干燥,微痛,口干欲饮,喜热饮,咽部有异物感,受凉、疲劳、多言或稍进食燥热之物则诸症加重,大便多偏溏;局部黏膜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多数呈团状增生,间隙间黏膜增厚或萎缩而枯槁。舌苔薄白或白腻或腻而罩黄(为脾虚湿困的阴火外在表现,并非湿热),舌质淡而胖嫩或嫩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或沉细,或浮大按之无力。方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配合益胃汤、增液汤或沙参麦冬汤等。为了升提清阳以促进脾气加速醒复,除了有高血压病者之外,可用升麻、葛根、柴胡、蔓荆子等升提之品。常用药如太子参(党参)、白术、甘草、陈皮、甘草、白扁豆、山药、升麻、桔梗、知母、黄柏、百合、沙参。
加减法:如湿邪较盛,大便溏稀,舌苔白腻明显,加藿香、佩兰、苍术、神曲、麦芽等;痰盛者,见体胖、痰多而黏,咽后壁附白色透明样黏痰,频频清嗓,加大贝母或川贝母、天竺黄、苏子等;伴心火亢盛,见心烦,咽黏膜轻度充血呈艳红色,舌尖红或有朱点,加竹叶、茅根、灯心草、生地等;兼肺肾阴虚,见五心烦热、口干欲凉饮明显,舌红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参、百合、玄参、二至丸等;伴气郁明显者,见胸闷胁胀,嗳气善太息,咽喉梗塞感较甚,加苏梗、佛手、枳壳等;伴有瘀滞,见脉涩,舌紫或见紫气、瘀点,咽后壁暗红,加当归尾、泽兰叶、桃仁、红花、功劳叶等;若气虚而卫弱,卫外功能差,自汗,加黄芪、防风等以固卫;虚火甚,加知母、黄柏;咽部充血者,加牛膝、金银花、桔梗等清热利咽喉。
干老医案举例
病案举例1:
战某,男,51岁,年6月12日初诊。从去年开始双侧扁桃体肥大,而且一次急发历5个月而未痊愈,6月7日就诊,稽留性发作,徘徊难去。疼痛不剧然十分不舒服,偶有作痒,一痒即咳,但无痰,发音轻度沙哑失泽。局部有痰样物附于喉部,难以外豁,稍有客观性气味,口干多饮,水温喜热拒凉,愈热愈适应。平时多汗,容易感冒,但冬天不畏冷,平时大便不成形。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黏膜变性(处在萎缩前期),轻度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各Ⅱ度,腺窝不明显,无明显急性充血,舌苔厚腻色白,舌质嫩胖,两侧齿印如锯,脉濡。
禀质脾虚,所谓“坤德失其厚载”之困,加之事烦且重,更有伤脾之可能,责是卫气亦因之而失固。治当以培土补脾可是。力求脾虚、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大便一贯不正常等病全部消失。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陈皮6g,半夏6g,元参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8日二诊:咽头感觉尚舒适,作痒缓解1/3,干咳亦因之而减少,沙声稍得润,附于喉壁的痰样物仍存在,局部干感依然,口气已闻不到,饮水仍多,水温求热,体温正常,善汗依然,大便依然不能成形,但似乎有趋向正常的征象。昨天开始,精神振作而有力。淋巴滤泡增生及黏膜变性仍然如初诊。两扁桃体收缩一些,表面光滑,舌薄苔,舌边齿痕依然。脉来濡意大减,已有劲。
辨证主在中土衰竭,一无异议。取法用药,亦已初效显在。再言原旨原法,坚守一时。力求再剂,咽病去而大便正常,及多汗寒冬畏冷等,全部消失。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泽泻6g,陈皮6g,半夏6g,元参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佩兰叶10g。
共进3个疗程(21天)
7月9日三诊:情况平稳。刻下咽头舒服多多,喉源性咳嗽基本消失,发音音色得润,惟音量较小,音调难高,音域很窄。近3天左侧牙痛齿肿,无全身症状,惟大便偏干。检查:张口仅两指(下颌关节有肿胀),齿龈红肿,牙齿无叩痛,颈部未扪及淋巴结,舌薄苔,边有齿痕如锯,脉有浮意及数意。
向有诸症,已趋向消失或式微,惟以小恙来陷,同时阳明积热,乃致齿龈炎借此而作。今日处方宗“急则治标”大法(即暂时放弃治疗所有的疾病,用专一的手法来处理齿病),取清热去暑,凉胃消炎一法。处方:藿香10g,佩兰10g,银花10g,连翘6g,地丁10g,桑叶6g,炒牛蒡10g,土贝母10g,桔梗6g,六一散(包)30g。
病案举例2:
虞某,女,25岁,年12月28日初诊。前年之夏感冒引起咽头疼痛,经过一般性治疗而愈。从此即勤于感冒及咽痛(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受凉、多言、工作疲劳及情绪失畅等常为诱发之因。平时痰多,幸能畅豁,痰色清白,有泡沫(晨起第一口则色淡黄)吐之不尽。不咳不喘,发作期间,钝痛,体温不太明显变化,痰量也倍增,严重时伴以烧灼感,局部有炎性症状。近两年入冬畏寒,四肢不温。今年5月起大便偏干。经来延迟一周,量少,期长,色正常。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正常,有少量小血管扩张,扁桃体(双)Ⅰ度,侧索肿大可见,舌薄苔,质嫩,边隐约有齿印,脉细。
坤德失其厚载,生痰之本失健,故而痰多。脾虚祸及卫气,以致卫气失藩篱之职,故而畏寒。咽病而喉无恙,咽本属于胃经,此咽病之经常频作,治其本在标症不治而自愈矣。参苓白术散主之。处方:党参10g,炙黄芪10g,白术6g,茯苓10g,桔梗6g,山药10g,杏仁10g,半夏3g,马勃3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
年2月22日二诊:又进药21剂,痰量又有一些减少(但无上次明显),疼痛在下午或多言后仍有,甚时有些灼烧感。阵发性出现喉源性咳嗽,本日仅1~2次,已不畏寒。偶有痰中见血块,色红艳(过去也有过),天癸仍然退后1周。检查:两侧索已正常,咽后壁淋巴滤泡存在,小血管已收敛殆尽。舌薄苔,脉细。药已有效,事无疑义,新添干咳,且痰中夹血,龙火之嫌,方宗原旨,再参养阴清火。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杏仁10g,天竺黄6g,黄柏3g,知母10g,川贝粉3g,元参10g。
3月7日三诊:共进药56剂,痰量虽少,尚有,痰质转稠,色白,惟第一口痰黄,咽痛不明显,但在不适应环境中即不舒服,在休息良好时无感觉。检查:咽后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脉细。治取六君子汤,仍感适宜,原旨深入。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天竺黄6g,川贝粉(吞)3g,元参10g,沙参10g,海蛤粉(包)30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7日四诊:咽痒已止,咳亦相应告止,惟感有口中干而伴苦,水温拒凉。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平复一些,变性黏膜已见红润,舌薄苔,脉细。喉源之咳已止,刻下针对慢性咽炎取培土生金一法。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麦冬10g,元参10g,沙参10g,桔梗6g,甘草3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3日五诊:咽喉不适,在一冷一热突变中即疼痛,同时盗汗,在肩部为重点,即使白天,稍疲乏即多。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充血,舌薄苔,脉细。
人虚在气,心旺于火,治取补气固卫,清心润肺。处方:黄芪10g,白术6g,太子参10g,防风6g,茯苓10g,银花10g,蚤休10g,地丁10g,元参10g,沙参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9日六诊:又进药3周,在此期间,一次感冒,幸症状很轻,病程缩短(仅3天,为过去的一半),咽干尚存,有粗糙感,痛很微,痰则半夜还有。检查:咽后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质胖,脉平。病已告愈,治取维持。六君子汤坚持。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海蛤粉(包)30g,陈皮6g,麦冬10g,沙参10g,白扁豆10g,黄芪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病案举例3:
马某某,男,26岁,年3月25日初诊。咽病时历一年半。主症干燥失舒,但不求饮,饮则水温越热越好,拒凉冷。疼痛不严重,无异物感。有痰样物附于喉壁而难豁,故而频频清嗓。鼻腔干燥(鼻咽部不干),少涕,未出过血,通气良好,嗅力迟钝。在咽病前早已出现胃脘部失舒,无胀满,伴有肠鸣,大便量少、偏稀、不成形,受凉且有痛感,小便频促内急,血压不高,时作泛恶,纳谷不馨,甚至拒饮拒食。畏寒,入冬重裘难温四末(更以下肢为甚)不暖发凉,伴有眩晕、耳鸣、手颤,遗泄,腰肌酸痛,容易出汗。
检查:咽后壁(整个全区)严重污红,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黏膜变性,呈糜粥样。小血管扩张暴露甚至旁及上腭、左右腭弓,干涸少液,无炎症。舌薄腻苔,根较厚,质胖而不嫩,边有隐约齿痕,脉细濡。
该病症杂证晦,久治无功,产生情绪悲观,以至有“无所适从”之叹。其实在认真分析之下,尚无复杂可言,事出中州欠坤德之充沛,治法有“舍本求末”之错误。今也取培土补脾,运化中州一法。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黄芪10g,防风6g,山药10g,山楂10g,六曲10g,仙灵脾10g,元参10g。水煎服,日1剂。
4月4日二诊:药进9剂,反应不明显,惟补诉“环境潮湿阴暗,长期居住”。检查:同前。万里之征,仅发轫两三里,9剂药而医治久病症杂绕缠之病,其一无反应,事属正常而必然,舌苔化薄,则证明药已对症,上诊“理”准确,“法”合理,“方”更无误,所遗憾者,药量大大未达也。总之,系脾肾两亏,脾虚甚于肾虚。虽然再处一方,但不过稍加润色无足轻重之症,而大法依然于前方之范畴。处方:升麻3g,葛根3g,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黄芪10g,仙茅6g,黄精10g,甘草3g,山药10g,白扁豆10g,仙灵脾10g。水煎服,日1剂。
体会
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是干老的独特经验之一,运用此法的辨证要点,不必全身衰弱、六脉俱虚,只需口干而不思饮,即使求饮而喜热饮,咽中干燥而查之黏膜充血不甚。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胃肠功能或益气安胎。
干老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诚如《医述》引喻嘉言之言:“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戒也。”古人治疗咽喉疾患,向来忌用二术(白术、苍术),所谓“二术不入喉门”是一句喉科医生的座右铭,恐其燥湿过甚,更伤津液。
但干老认为,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中有白术,胃苓汤用苍术,考湿为黏腻阴邪,严重的可以死抱一团,无法解开,使精微津液更无法化开。用二术一燥,死结可以解开,故而《名医别录》把白术认为“益津液”。但临床上运用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要注意若阴虚火旺或新感外邪者,不可恣取温燥;肝阳上亢者,亦不能妄用升提。
干老还用药茶治疗慢性咽炎。药茶是中医的一种特殊的简便疗法,就是用少量的药物,代替茶叶来作饮料。既方便,又可持久,对慢性病的确是大有益处。阴虚者,用生地、沙参、麦冬三味等份;阳虚者,用白扁豆、焦米仁、山药三味等份。代茶叶泡茶作饮料,天天常饮。
民间谚语“急发一朝生死决,慢喉百贴断根难”,干老认为,慢性咽炎的治疗必须要有信心、恒心和决心;严禁烟、酒、辛辣之品。《顾氏医案》言:“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极能伤阴”;戒多言,言多损气,气损致津伤。
干老治病并非拘泥于一法一方一药,他认为证候是在变化的,用药如用兵,证变方药亦变,如能做到辨证精确,药合病机,方为良医。尽管健脾法是干老治疗慢性咽炎的一大特色,但干老也同样善于视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伐离济坎,益水抑火法;疏肝和血,理气化痰法;宣泄兽困,清肃伏邪法;增液润燥,濡养咽喉法;清肺泻胃,养阴生津法;滋水涵木,潜降利咽法;引火归原,温敛浮阳法等等。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师与高徒——第三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
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
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
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
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等等。
“取类比象”的原理是什么?
天地之间,万物万命,不离五行;人生天地之间,亦禀五行而有生长壮老死。人吃五谷杂粮,人的五脏六腑各禀五行,与万物万命互相关联。能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则人的生命与万物万命自然相应。所谓取类比象,即是人与万物万命之间所禀受的五行之气相互贯通而已。
中医四大经典最重视“取类比象”,整个脏象体系就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延伸,“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经》有言:“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借助取类比象,我们不但可以学习传统中药,还可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甚至发现新中药。只要合乎取类比象原则,其功效必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印证——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
《内经》与“取类比象”
若问,《素问》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呢?我选择《阴阳应象大论》篇。
此篇讲解阴阳,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体阴阳,虽然以阴阳为本,但重在“应象”。所谓“应象”,即是“取类比象”。可以说,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论下的“取类比象”,五脏六腑、中药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对应于天地阴阳。
我认为,这篇文章代表着《内经》“取类比象”思维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以及养生之中,必然有助于医术提高。其中的许多概念都不能忽视,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等等,皆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历代中医有大成就者,无不精熟《内经》。反复阅读《内经》,可以锻炼医者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医家在临床上灵活圆融,左右逢源。《内经》的主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精读《内经》则是一个方便法门,从而让学者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
中药与“取类比象”
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
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
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瘕、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
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取类比象”是中医核心思维之一
以象论“天人合一”:中秋时节,月得水气而成满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时。应之于人:肺为金,肾为水。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即是讲金水合为一气。若金水不相生,则肺肾不交而患成燥咳。应之于药:玄参与天门冬二药皆入肺肾二经,皆能禀金水二气,得上下环转、生生不息之妙用。
以象论用药:发为肾之余,头发得肾气之精而能乌黑发亮。若肾气亏虚,就会出现头发斑白。中医治疗肾虚发白,多从补肾入手。常用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来乌发。从医理分析,这类中药经冬而不凋,其“肾”气旺盛,故可取类比象,以之入肾补肾。推之,诸藤以舒筋、中空以发汗、花善解郁等,都是“取类比象”的临床应用。
再如,凡诸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疾病,我都嘱咐病人忌食鸡。按天地自然之理,取类比象,则鸡属巽,属风,易致内风妄动。且中风患者亦需忌鸡,以防风从内动。
以象论生理:有的家长不肯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怕汗出易感冒。却不知汗出是自然反应。按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阴阳趋向和谐的反应,出汗也是机体阴阳和谐的反应。能出汗,说明孩子的身体满足了两个条件,一则阴阳充盛;二则阴阳升降出入的道路通畅。这样才能高下相召,阴阳相因,阳加于阴而为汗。
什么是真中医?
以中医执业,却不相信中医,挂羊头卖狗肉,这是真中医吗?当然不是。除此之外,只会开西药的不是真中医;用现代药理学指导中医临床的不是真中医;遇到大病急病即不再相信中医的不是真中医。
真正的中医人,其思维必需是纯中医的,必需有“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思维。舍此,绝非真中医。比如“提壶揭盖”一法,用宣肺之法来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润肠之法通便,这即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中医界走了一条所谓“科学化”的道路。忽视“取类比象”思维而搞中药的成分认证,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研究,采取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结果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医,必然是依据“取类比象”理论来临床应用中药的,而绝不是依据成分。
我坚持认为,是否运用“取类比象”思维,这是判断真假中医的金标准。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甚至让中医落下不科学的罪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而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
中医理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前贤对于天地人进行了大数据的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出来的;另一种则认为只要有了“天人合一”及“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前贤就能用阴阳五行作框架,一步一步地推导出中医理论。
“取类比象”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文字即是象形文字。“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灵魂。舍此他求,皆是外道。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董洪涛的新浪博客,作者:董洪涛。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属相为牛、龙、羊、鸡、狗的切记点击查看!
?:年犯太岁的生肖及化解方法详解!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fl/1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