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   

1

立秋三侯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2

立秋习俗

贴秋膘

秋天到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贴秋膘”。民间也一直流行着“贴秋膘”的习俗。

早在唐宋时,老百姓就有在立秋这天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可以立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当然是肉,“以肉贴膘”。不过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需要“贴秋膘”的古人相比,已经营养过剩了。

咬秋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在天津等地则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吃六瓜,药方可不抓。这六种瓜分别为: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西瓜、冬瓜。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即清朝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摸秋

现在能见到这一风俗的最早记载,是清朝梁章矩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云:“鸠兹(今芜湖)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3

立秋饮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指出饮食对机体健康生命维持的重要性。

滋阴润肺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秋季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初秋时分,气温仍偏高,应继续注意避阳降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1、多吃萝卜

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萝卜不仅营养丰富,且有较高食疗价值,行气、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解毒、利尿。新鲜榨取的鲜萝卜汁对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热性哮喘、高血压等疾病均有疗效。

2、常备百合 

《本草纲目》记载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百合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秋季可常食百合粥和百合汤。

3、适当食鸭 

鸭为水禽,性寒凉。营养学家认为,当年的新鸭养到秋季后,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适合秋季进补养生。广东地区喜欢煲汤,秋季常常用的有老鸭冬瓜汤、老鸭虫草汤、猪蹄炖老鸭等。

通过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可防止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

急食酸以收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fl/15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