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1岁的张先生因发热(37.8℃)、咽部肿痛明显,以为是扁桃体发炎,到当地卫生院就医,消炎治疗2天后,体温不但不降,还一度升到39℃。
遂转至常州三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更高了,而且胸部CT显示前纵膈及颈部皮下明显积气,接诊医生考虑“蜂窝组织炎”,安排他住院进一步治疗。
“患者入院时咽部充血,但两侧扁桃体并不大,而是颈部肿胀充血,有明显的压痛,而且有捻发感,结合临床检查指标,考虑细菌感染引起的颈部蜂窝织炎,是比较凶险的感染性疾病。”
床位医生张燕萍介绍,我们在留取了血培养后,立即给予强效抗感染治疗。之后,患者的病情有了转机,颈部肿痛逐渐缓解,喉部积气也逐步吸收。
但感染科医疗团队并未就此放松绷紧的神经,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炎症指标中又找出“蛛丝马迹”,再次复查彩超及胸部CT后发现患者双侧胸腔积液、纵隔后低密度灶。
随即为张先生分次进行了双侧胸腔穿刺、纵隔内脓肿穿刺冲洗引流,抽出约ml粉红色脓性液体;同时调整治疗方案,继续加强抗感染措施。
经过一系列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精心诊疗,命悬一线的张先生,不发热了,也不觉得胸闷了,复查各项指标也都正常了。5周后,他得以康复出院。
张燕萍解释,住院期间,张先生的血液培养出了星座链球菌,该菌为人类口腔正常菌群,但某些情况下特别容易形成脓肿,如牙周、扁桃体及鼻窦脓肿,但像张先生这样最初表现为咽部肿痛,继而进展为颈部蜂窝织炎、纵膈内脓肿、两侧化脓性胸膜炎的情况,在临床也实属少见。
在此,张医生特别提醒:发热不可小觑,还需慎重对待,出现发热症状,医院专科门诊就诊,找出“元凶”——发热的原因,是疾病得以有效治疗的关键!专科介绍:常州三院感染科是全市唯一一个肩负着40种法定传染病收治和救治各种急、危、重症感染病人的科室,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的老牌专科之一,对各种流行性传染病以及非传染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科室致力于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形成了一套先进、完善的抢救和诊疗方案,在省内感染病学诊疗方面具有较高的实力和地位。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科医护人员依托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义无反顾奋战在救治最前线,扛起为生命护航的重任,为守卫全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提供了坚强保障。
部分图片、视频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医院
编辑:张玲
审核:王燕、陆人杰、冯凯
投稿邮箱:jkc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