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状窝的位置

梨状窝(CPSF)位于喉两侧,上届起自咽会皱襞,下届移行至环杓后区,外壁贴甲状软骨板,内壁向上移行至会皱襞,覆盖方膜及环杓侧肌。

(这是书上写的,如果能看懂就看懂,看不懂就直接看图好了)

梨状窝解剖

二、胚胎学发育与病理学

梨状窝瘘系发生于咽部梨状窝的鳃源性内瘘,起源于第三或第四鳃囊。据文献报道,发生在左侧者占90.3%,右侧为8.0%,发生于双侧者极少。这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大动脉的消失,或右侧后鳃体较早消失有关。瘘管自梨状窝底部,由甲状软骨下缘外侧斜行从咽下缩肌穿出,在喉返神经外侧沿气管旁下行,经内侧、或外侧、或贯穿甲状腺组织,终止于甲状腺上极。甚至贯穿甲状腺左叶后,继续下行,终止于左胸锁关节后方。形成的内瘘常引起颈部反复化脓性感染,并累及甲状腺组织。

三、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儿童,男女比例均等,多为不完全型梨状窝瘘,非感染期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生感染,早期表现为颈前疼痛、咽喉不适、发热、颈部红肿、压痛等,偶可引起颈部弥漫性肿胀,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进展期,局部可形成颈深部脓肿,由于表面覆盖有带状肌且位置深在,波动感不易扪及,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症状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或形成持久不愈的瘘管。

四、超声表现

1、非感染期梨状窝瘘的超声表现

瘘管多位于颈总动脉前内侧与甲状腺上极外侧缘间,自后向前逐渐潜行,并穿透颈前肌层延伸至皮下;瘘管壁薄、光滑,管径约0.07-0.25cm,长度约1.9-3.3cm;瘘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瘘管内呈均匀低回声。

2、感染期梨状窝瘘的高频超声表现

瘘管管径明显增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壁增厚毛糙,内见无回声区及斑块状、点状回声,内部透声差,部分夹杂有气体强回声;瘘管反复感染形成颈深部脓肿,超声见颈深部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内浮动的点、片状回声,CDFI示无回声区周围组织血供增多;瘘管反复感染累及甲状腺上叶并形成脓肿,超声见甲状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内浮动的点、片状回声。

五、鉴别诊断

1、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一般位于颈前正中舌骨水平,位置表浅易扪及,超声表现为类圆形无回声或低回声团块,甲状舌管囊肿一般引起的是甲状腺峡部感染,而不是侧叶。

2、第二鳃裂瘘管:第二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下1/3交界处,内瘘口位于扁桃体窝上部,瘘口处纵切可见管状结构,自下而上(至口咽部)追踪探查可见第二鳃裂瘘管多与颈总动脉伴行,位于颈总动脉前缘。

3、原发性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儿童甲状腺包膜完整,解剖结构完好,局部血供和淋巴回流丰富,且碘离子浓度高,这些因素使得儿童甲状腺既不易发生自身组织的原发性细菌感染,又不易被邻近组织器官的感染病灶所累及,一般不容易发生原发性化脓性感染,故儿童原发性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发生率低。但是,小儿如果存在甲状腺内部的先天性瘘管(最常见为CPSF,其次为甲状舌管囊肿),口咽喉部细菌可经先天性瘘管的内瘘口进入甲状腺,诱发化脓性感染。

参考文献:

[1]肖现民,曾纪骅,金百祥.儿童梨状窝瘘的诊断与处理.中华外科杂志;35(6):-.

[2]王小花,潘尹,林益怡,倪双双,罗洪霞.超声在小儿先天性梨状窝瘘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2(10):-.

本文所有图片及文字来自上述参考文献及奈特人体解剖学图谱(第三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zl/120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