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m.39.net/pf/a_9364877.html

小儿发热

辨病经验方:苏叶、麻黄、杏仁、甘草、荆芥

辩证处方:

1、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流清涕,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露色红。

治法:辛温疏表

方药: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民国*时逸人)加减

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

2、外感风温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紫。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3、外感暑热

临床表现: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香薷、厚朴、白豆蔻、扁豆花、金银花、连翘。

4、阳明热盛

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指纹沉滞色红紫。

治则: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5、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指纹郁滞色红紫。

治则:峻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6、邪入营分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指纹紫滞。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犀角(水牛角、白茅根代)、生地、银花、连翘、元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

7、热入血分

临床表现:身热谵语,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指纹紫滞透关射甲。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唐*王焘)加减

犀角(水牛角、白茅根代)、生地、赤芍、丹皮

小儿低热

辨病经验方:柴胡、银柴胡、甘草、苏叶、苏梗

辩证处方:

1、邪留肺卫

临床表现:长期低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或数,指纹浮红。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2、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低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指纹隐隐内伏。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清*叶桂述,吴金寿校)

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3、食滞脾胃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较著,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不调,舌苔枸腻,脉滑实,指纹紫滞。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元*朱丹溪)

焦山楂、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炒麦芽

4、气虚

临床表现:低热多汗,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指纹淡红而浮。

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5、阴虚

临床表现:午后或夜间潮热,骨蒸心烦,形瘦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呼吸系统

主要包括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哮喘、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

一、感冒

辨病经验方:麻黄、杏仁、甘草、荆芥、防风。

辩证处方:

1、风寒表实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风寒表虚证

临床表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不渴,苔白,脉浮缓,指纹淡红。

治法: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3、太少合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解表祛湿

方药: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明*张时彻)加减

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

4、表寒里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苔白或黄,脉微弱。

治法: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5、风热表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6、暑湿夹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利,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香薷、厚朴、白豆蔻、扁豆花、金银花、连翘

7、暑热外客,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清*王孟英)加减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8、体虚易感冒

临床表现:苍白、消瘦、乏力、精神差,反复出现外感,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方药:玉屏风散(《宪原方》宋*张松)合桂枝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二、急性扁桃体炎

辨病经验方:银花、连翘、荆芥、浙贝、桔梗、甘草

辩证处方

1、风热客肺,热毒壅证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扁桃体肿大,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咽,疏风解毒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2、风热客肺,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扁桃体偏大,发热头痛,腹微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攻里。

方药:升降散(《伤寒温病条辨》清*杨璿)加减

僵蚕、蝉蜕、姜黄、川大黄

3、热郁三焦,秽浊不化证

临床表现: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脉数。

治法:和解三焦

方药: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加减

柴胡、枳壳、厚朴、青皮、炙甘草、黄芩、桔梗、草果、槟郎、荷叶梗(苏叶、苏梗代)

4、热毒侵袭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上泄下

方药: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三、急性支气管炎

辨病经验方:杏仁、桑叶、苏叶、鱼腥草、麻黄、甘草

辩证处方

1、风热客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芦根、甘草

2、风寒客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3、肺气失宣,兼表寒证

临床表现: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方药:止嗽散(《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4、燥邪伤肺证(温燥)

临床表现: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治法:清宣温燥,凉润止咳。

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桑叶、杏仁、沙参、浙贝、豆豉、栀子、梨皮

5、脾肺气郁,肺失肃降证(凉燥)

临床表现: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治法: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苏叶、法半夏、茯苓、前胡、杏仁、桔梗、枳壳、橘皮、甘草、大枣

四、急性支气管哮喘

辨病经验方:紫菀、冬花、桑白皮、杏仁、白果、蝉蜕、甘草

辩证处方

1、外寒内饮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诞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麻黄、白芍、干姜、炙甘草、桂枝、细辛、五味子、半夏

2、营卫不调,脾肺气滞证

临床表现: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

治法: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

3、肺寒膈热证

临床表现: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方药:定喘汤(《摄生众妙方》明*张时彻)加减

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法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五、细菌性肺炎

辨病经验方:麻黄、杏仁、石膏、芦根、甘草

辩证处方

1、燥热客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芦根、甘草

2、燥痰结滞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诞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方药:麦门冬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麦冬、法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3、凉燥犯肺证

临床表现: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太白埋线。

治法: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苏叶、法半夏、茯苓、前胡、杏仁、桔梗、枳壳、陈皮、甘草、大枣。

4、风寒客表,内有积滞证

临床表现: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治法:祛湿化痰与清热滋阴

方药:达原饮(《瘟疫论》明朝*吴有性)合杏苏汤(《温病条辨》清*吴瑭)加减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苏叶、清半夏、茯苓、前胡、杏仁、桔梗、枳壳、橘皮

六、病毒性肺炎

辨病经验方:桑叶、菊花、板蓝根、浙贝、甘草

辩证处方:

1、风温客肺

临床表现: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加减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2、热犯三焦,肺肠俱实证

临床表现: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方药:凉膈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七、支原体肺炎

辨病经验方:苏叶、黄芩、前胡、浙贝、甘草

辩证处方:

1、风寒客表,痰饮蕴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许,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活人书》宋*朱肱)

金沸草、前胡、荆芥、清半夏、茯苓

2、表里合邪,三焦俱病证

临床表现: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脉数。

治法:和解三焦

方药: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加减

柴胡、枳壳、厚朴、青皮、炙甘草、黄芩、桔梗、草果、槟榔、荷叶梗(苏叶、苏梗代)

3、三阳合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柴葛解肌汤(《伤寒全生集》明*陶节庵)加减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石膏

4、脾肺同病,外寒内饮

临床表现:咳喘、胸满、脉浮。

治法:化饮除热,止咳平喘。

方药: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加减

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小麦、五味子

蛐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gpy.com/kcyzl/15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