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fotografierendefromPexels
急性扁桃体炎(acute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粘膜和淋巴组织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
其它的有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等。正常人咽部及扁桃体隐窝内存留着某些病原体。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毒素破坏隐窝上皮,细菌侵入其实质而引起炎症。
可通过飞沫、食物或接触等而发生传染。
急性扁桃体炎的病理一般分为3类:
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多为病毒引起,病变较轻,扁桃体表面充血,黏膜完整,无明显渗出。
2.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充血肿胀,可见黄白色点状滤泡。
3.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充血肿胀,可见一层假膜,易于拭去。
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乏力、周身不适、便秘等。
小儿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
2.局部症状。
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常放射到耳部。
下颌角淋巴结肿大,有时感到转头不便。
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急性扁桃体炎的体格检查:
病人呈急性病面容。
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
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显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可有脓性、含豆渣样物、恶臭分泌物,听力下降可轻可重,晚期可为混合性聋)
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急性扁桃体炎的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扁桃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本病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咽白喉、樊尚咽峡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所引起的咽峡炎等疾病相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急性传染病,经口接触传播。kiss病)
若患有急性扁桃体炎,通常情况下患者不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因为急性扁桃体炎一般不会非常严重,不会给患者造成太大的损害。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状,例如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休克等,这些情况比较严重,医院进行相关处理。如果只是普通的急性扁桃体炎,通过一些抗生素的治疗,一般可以很好恢复。
急性扁桃体炎的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炎症直接波及邻近组织,常导致扁桃体周脓肿;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急性淋巴结炎、咽旁脓肿等。
2.全身并发症。急性扁桃体炎可引起全身各系统许多疾病,原因认为是与靶器官对链球菌所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分子模拟)。
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
1.一般疗法:年老体弱和婴幼儿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抗生素应用:为主要治疗方法,首选青霉素。
3.局部治疗: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口泰。
4.手术治疗:本病反复发作,特别是已有并发症者,应在急性炎症消退后施行扁桃体切除术。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tonsillitis),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从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慢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
平时自觉症状少,可有咽内发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症状。
小儿扁桃体过度肥大,可能出现呼吸不畅,睡时打鼾、吞咽或言语共鸣的障碍。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为咽淋巴内环的组成部分。
正常生理情况下,6~7岁时发育为最大,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者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vegetation)。多见于儿童。
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腺样体肥大可引起耳、鼻、咽、喉等处症状。
(1)耳部症状由于堵塞咽鼓管咽口造成;
(2)鼻部症状由于后鼻孔堵塞;
(3)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
(4)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adenoidface)。
2.全身症状
慢性中毒及神经反射症状,表现为营养发育不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夜惊、磨牙、遗尿等症状。
腺样体肥大的体格检查:
视诊时可见部分病人呈“腺样体面容”。
硬腭高而窄,常伴有腭扁桃体肥大。
鼻内镜检查可见鼻咽部红色状隆起。
触诊可扪及鼻咽部顶后壁有柔软的淋巴组织团块,不易出血。
鼻咽X线侧位拍片或CT扫描,有助诊断。
腺样体肥大的治疗:
一般治疗: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